产业文旅
产业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产业文旅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斑斓璀璨,这多彩的星河中有一颗亘古闪耀至今,却被许多人忽略的明珠:中华马文化。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长河中,马踏着雄浑波涛而来,声声蹄响,始终伴随着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的长调;步步蹄印,全部烙印在文明成长、生生不息的血脉中。

微信截图_20211224093426.png

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字的记载。追溯历史到殷商时期,那时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马”的象形文字: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甲骨文的这种描述在现代看来依然高度形象,后世出现的各种字体里,“马”的字形也都起源于此。可以说,至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就已经出现了马文化最早期的萌芽。

商末周初,睿智的先祖开始更加全面地认识马身上的诸多优点,并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被誉为“大道之源”的《易经》中指出“乾为马”,表现为刚健,轻清而上,奔腾迅捷,而乾又代表天,于是,马象征尊贵和高位。到了周天子时期,随着人们对马匹驯化和利用的进一步发展,马就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而出现,它担任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伴随“礼”一起出现,成为王权和地位的标志。中华自古为礼仪之邦,在奠定中华文明礼仪基础的周时代,“驾”便是一种礼制,有“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之说。周朝礼制的建立,为我国马文化的形成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

周孝王时期,秦非子养马有功而获封地,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自此秦以养好马而发迹起家,这为后来秦国的战争利器秦国战车做出了重要的准备,当马匹大规模直接参与到作战中,它的迅猛和强有力得到充分发挥。战车开始预热的时候,便是大秦帝国开始踏上崛起之路的时候。另一方面,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发愤图强,掀起“胡服骑射”的改革浪潮,改变了当时赵国的军制和人民的日常服饰习惯,并实现了国家的兴盛强大。至此,人与马的关系涉及到了礼制、军事和生活,马文化的雏形不断发展和完善。烽燧狼烟里,沙尘日暮中,终于,在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之下,马文化在此分娩。

汉朝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大成时期,也是中华马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因而马的精神也更多流淌进了民族意识里,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武帝爱马至极,更兼有引进优良马种以增强大汉骑兵的战略眼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好马让汉武帝赞不绝口,于是汉武帝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两征大宛国而后引进“天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匈奴的作战中率部奔袭千里,直捣匈奴王庭,此后大汉在今甘肃张掖地区大规模饲养军马。山丹军马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占据世界第一大马场的位置。

纵观西汉文、景、武三帝,文帝景帝以和为治,韬光养晦,充实国库,至武帝时期,厉兵秣马,一举确立民族地位,振奋民族精神:这恰如骏马蓄势而不发,若一朝奋起,绝尘千里。同时,据《盐铁论》记载,“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止则就犁”,西汉已经出现了不少马匹取代牛,用于农耕的现象,尤其在一些与少数民族邻近的边缘地区。

秦汉时期,马镫渐渐由匈奴传入中原,随着汉朝马镫的日益普及和马匹数量的增加,中华马文化也在汉朝日趋丰满,马匹不光是主要用于仪仗和军事的“国之重器”,还普遍融入了汉民族的各个行业和阶层,涉及贸易、外交、交通、通信、生产和生活。另外,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的名将都喜欢给自己的战马取个响亮的名字,除了作战功用之外,也形成了一种美学符号。战争之余,为了加强骑兵操练,汉代还出现了最早的马球运动。东汉末年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写打马球的场景:“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人们文娱生活的基础是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安定,盛唐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城市宏伟壮观,诗人众多,同时唐朝又高度开放,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深,于是马球运动兴盛起来。比赛的人马皆盛装打扮,马匹既是竞技中的“队友”,又是体现参赛者精神面貌的重要衬托。唐代手工艺品的发展也折射出深厚的马文化,著名的唐三彩中常见漂亮马匹的身影,关于马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越是浪漫的诗人,越常常喜欢描写骏马。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一书,涉及到了马匹的饲养、调训、医疗、繁育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这部著作的问世,令唐朝的马文化更上一个新高度,因为在马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发展进步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的同时,我们还形成了一个较完备、较系统的马相关知识体系。这些诸多条件共同作用,将唐朝的马文化推上了中华马文化历史上的顶峰。

从几千年前的象形文字,到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共同孕育;从大汉的蓬勃发展,到舞马盛唐的历史高峰,中华马文化一路奔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也伴随着先祖们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伊始,就贯穿始终传承至今的马精神。它像一阵风,冲进中华民族的大动脉里,鼓荡着民族生命的河流,一刻也不停歇地奔向远方,奔向未来。

马是勤奋勇敢,忠诚善良的。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也是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中一直秉承的修身准则,是我们始终恪守的价值观,也正是在这种品质的影响下,我们形成了“仁”“和”“勤”“俭”等等众多优秀的民族品质,马不停蹄地向着幸福进发。

马是高傲不屈,锐意进取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曾经,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先民们坚韧不拔,跨越沟壑,克服困难;面对外来侵略,中华儿女们总是昂起头颅,踏碎侵略者的野心。无论面对困难还是侵略,无论处于强大或是弱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华民族的脊梁里,总是流淌着永不服输的风骨。

马是团结互助,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火种延续了五千年从未曾中断。我们经历过许多的自然灾害和疫病,洪涝、大雪、地震、干旱、非典、新冠…这些却从未能将中华民族打到,反而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形成了愈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众志成城,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冲过难关,砥砺前行。

当今世界,马已经渐渐淡出农耕和军事的舞台,新时代马产业正以蓬勃的势头高速发展,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马文化经久未衰,历久弥新,我们的马文化也必将是发展当代马产业的精神支柱与自信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活动开幕式上提出的:“建设国家需要万马奔腾的气势,推动发展需要快马加鞭的劲头,开拓创新需要一马当先的勇气。马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象征,马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代表。中国人民正在策马扬鞭,马不停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烟波滚滚,热泪滚滚,回首历史的车轮滚滚,风长啸,马长嘶,中华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勇立时代潮头,与人力量,伴人同行,催人奋进,深刻彰显和诠释着《周易》中不朽的箴言:

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中国马业发展史》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马业科学2001班 刘松岩

授课教师:岳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