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青岛地区受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青岛几万市民涌上街头庆祝。
图片驻青日军指挥官站在失败者位置上
汇泉跑马场是一个从上世纪初就声名远播的跑马场,青岛曾与香港、上海并称“远东三大赛马城”。那时,这里人声鼎沸,骏马疾驰,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信片上跑马场影像
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在德占时期,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改造。1901年,殖民者强行拆了位于沿海的会前村,在此修建了植物试验场(今中山公园)及伊尔蒂斯兵营,并把兵营西侧(今汇泉广场)地势低平的区域用作练兵、驯马之用。
1903年,德国人把练兵场正式改成了跑马场,还在周边建起了阶梯式看台。青岛的赛马道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分为内外两个跑道,跑道外设半人高的木制护栏,根据在上海出版的《德文新报》所述,青岛的跑马道由时任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Ernst Ohlmer)设计,除了青岛,他还为北京俱乐部和北京赛马俱乐部,先后设计修筑了两条跑马道。
当时,青岛的跑马赛就是城市的一场盛会,每年的春秋两季定期举行“赛马会”。在青岛的德国海军军官或殖民政府官员、商人、自由移民、旅游者,都会携妻带子来到跑马场,男士们通常身着白色的军装或礼服,站在终点的看台上为驰骋奔驰的骑手们呐喊助威,女士们则身着华丽的长裙并举着太阳伞站在护栏的外面观看比赛。
跑马场观看比赛
赛马期间出售马票和入场券,参赛者一般都是德国人,骑师也都是业余选手,如驻防部队的军官或洋行经理。当竞马赛开始时,从跑马场的西北侧横穿的Iltispass strasse/伊尔提斯帕斯大街(现文登路)两侧的路障会放下,禁止通行。
1924年,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与英美日等国商人合办万国体育会,协会除了入会费、体育运动的门票费外,最主要的收入便是博彩押奖的“马票”。在比赛前,赛马的名字和骑手的名字,以及赛道都提前公布,人们可以通过购买马票等形式来参加赌马,当时的马票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例如,有独赢票、马位票、香槟票等,马场每年售出的马票在300万元钱左右,其中80%用于彩银,20%为佣金。
当时跑马场除冬天外,每周日都要进行赛马,春夏旅游高峰时周六还会加赛一场。有统计显示,当时跑马场日均有2万余人参赌,每天门票赢利约大洋3万元,成为全国四大跑马场之一。
据记载,1912年,潮州人陈乃昭集资2万元大洋在潍县路81号办起宜今兴印务局,雇工28人,专为跑马场印刷马票、彩票,同时印制帐簿、单据、表格、名片等。
赛马场马票
1938年,万国体育会在日本占领青岛后解散,青岛的赛马会也一度中断。
1939年8月,由前青岛万国体育会董事日本人片山、石桥和川本,以及华商丁敬臣、李淑周等,组织了中日合办的青岛竞马俱乐部,重新开始组织跑马和相应的博彩活动。
青岛赛马俱乐部在1940年举办了30个赛马日,出场马匹255头次,卖出赛马票414万余元,门票4万余元。1942年举办赛马71次,收门票108083元,马票17152800元,彩票2645327元。
1943年,该会更名为华北竞马会青岛支部,次年又改为华北赛马会青岛赛马场。
1945年10月25日,青岛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受降台设在汇泉跑马场的北部中心处,昔日的跑马场平添了一份厚重的纪念意义。
1946年,青岛市政府改组青岛赛马会,组建青岛赛马协会,官商合资经营赛马。
1947年端午节,赛马协会曾为救济难民举办赛马。是年6月22日《青岛时报》报道,本市赈济会因流亡难民渐增多,亟待救济,惟以筹款困难,特于明日(端午节)商同赛马协会举行大香槟赛马,并由该协会发行大香槟票,每张售价5000元,于是日第次开彩,届时除一切必要开支外,余款悉数充作救济难民之用云。
1949年6月之后,在汇泉跑马场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跑马活动被彻底的禁止。
1952年,汇泉跑马场改称人民广场。“文革”时期,汇泉南广场曾改名“东方红广场”,并成为举行大型群众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昔日的跑马场,早已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如今的汇泉广场已成为青岛市区内最大的休闲广场。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