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实干争先。春节假期过后,不少地方纷纷举办“新春第一会”,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形势,积极把握趋势、谋划对策。
“新春第一会”既落实中央精神,又聚焦自身发展。新一年,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中央精神与因地制宜发展?如何让省内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联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的“长板”与“短板”?围绕三组关系,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
如何把握中央精神与因地制宜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首项重点任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接受人民网专访表示,把握中央精神与因地制宜发展是一致的,各地“新春第一会”均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谋划2025年工作部署。例如,各省都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首要任务,但在工作重点上,各有侧重,一些省份强调围绕产业投资、设备更新、基础设施等抓项目促投资;一些省份聚焦扩大以旧换新范围、打造新消费场景、发展消费新业态等促进消费。
安徽省提出,要统筹抓好一季度各项工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更大力度稳外资稳外贸,持续激发消费需求,加力落实各项政策,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安徽的“开门稳”和“开门红”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河北省表示,要加紧推进项目建设,精准发力提振消费,扎实做好春耕备播、安全稳定等工作,确保一季度“开门红”。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接受人民网专访表示,部分地方在落实中央精神过程中可能出现盲目执行、“一刀切”等现象。对此,一是要完善央地政策协调机制,建立政策落实反馈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为政策落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三是要完善地方工作机制,前期准备阶段开展深入调研论证、制定实施路线图,组织实施阶段强化督导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评估完善阶段开展效果评估,优化调整措施。
如何让省内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联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2月5日,湖北省举行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对“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支点”进行了更深入的部署。
重庆“新春第一会”聚焦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任务,其中包括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提能提效等。
黄汉权表示,省(市区)要打破只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意识,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本地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重大区域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发挥优势,强基固本,着力建设彰显优势、体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与其他地区联动发展、差异化发展,同时要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消除阻碍商品要素跨区域顺畅流动的壁垒,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罗志恒认为,当前省内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几个突出难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各地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二是行政区划形成壁垒,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是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跨区域合作缺乏有效的利益分享和协调机制。对此,建议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持续优化合作模式。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的“长板”与“短板”?
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板”与“短板”问题,体现了地区间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差异性。“长板”通常是某一地区在资源、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是支撑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短板”则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瓶颈,可能源于产业基础薄弱、体制机制障碍等多重因素。
罗志恒表示,各地在经济“长板”方面各有千秋,但在“短板”方面却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较重,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见效慢;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等仍需进一步优化。
2月5日,辽宁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在沈阳举行,优化营商环境已连续两年成为辽宁“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会议提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建设和优化公共服务;推出一批具有辽宁特色的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以改革“硬举措”优化“软环境”、激发新活力。
黄汉权表示,处理经济发展的“长板”与“短板”的关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锻造“长板”,巩固和强化长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功能改进、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竞争力,把“长板”拉长,形成绝对领先的竞争优势。二是补齐“短板”,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整合资源全力攻关,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另一方面,以“长”带“短”,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优势环节带动薄弱环节的良性互促发展格局。
“各地既要扬长避短,更要补齐短板,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罗志恒表示,一要强化战略引领,各地要深入分析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避免简单模仿和同质化竞争。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做强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