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特产 奋斗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0-06-11 21:08: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方云伟  点击:283次

  ■  朱春宇  原韬雄  周亚军

 

  4月20日,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察看脱贫情况时,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地木耳“带货”;

  5月1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又为黄花菜“点赞”。

  短时间内,总书记两次关注乡村土特产——“小木耳、大产业”,“小黄花、大产业”。

  总书记称赞的“大产业”,不仅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大事业”如期完成,也见证着一段段令人动情的故事。

 

  “金疙瘩”和“忘忧草”

  近年来,在农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田间地头、产业园区,提到了玫瑰、柚子、牡丹、草莓等十余种土特产。

  最近,总书记的关注,让“柞水木耳”和“大同黄花”成了抢手货。

  4月21日晚,超过2000万网友涌入人民日报直播间和淘宝直播间,买光了柞水县24吨木耳,这相当于全县去年4个月网络销量。

  直播结束前,参与带货的柞水县副县长张培笑得合不拢嘴。“今天的木耳都售罄了!谢谢热情的网友们!”

  不久,黄花菜也“热”了。

  5月16日,在央视新闻“秦晋之美”公益带货直播间,袋装“大同黄花”开始下单后,“全部卖光了”“又卖光了”“加货,补货”,把主播忙坏了。当晚,包括黄花菜在内的农产品,取得了超过1200万元销售额。

  两种常见食材背后,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木耳,是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食用菌,被冠以“素中之荤”的美誉。柞水木耳一夜之间火起来,既靠总书记“带货”,自身也有“硬实力”:个大肉厚,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早在2010年,农业部就对“柞水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总书记此番实地察看的小岭镇,便属于保护范围划定的10镇6乡之一。

  在我国,木耳有着广泛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柞水木耳,有何得天独厚优势?其中秘密,藏在“柞水”二字中。

  柞水,因当地柞树多而得名。柞树,别名耳树,是生长黑木耳的极佳树种。乾佑河(古称柞水)是汉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柞水县黄花岭,使得柞水成为水资源丰沛县区。除了有木、有水,柞水土壤、气候条件也样样合适。

  柞水和木耳之间的故事,源远流长。“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明朝《陕西通志》关于柞水木耳如是记载。当时,柞水木耳销往湖北一带,价格比川蜀一带的木耳高。可见,现在的“金疙瘩”,自古就能卖出“金”价。

  黄花在我国也有着悠久历史传统。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萱草、忘忧草,是“素食三珍”之一,可炒菜,可煲汤,可凉拌。

  早在《诗经·伯兮》中就有萱草芳名,背景故事大致是:诗中的妻子思念外出征战、许久未归的丈夫,于是寄托于萱草,希望能暂时消除心头忧郁。萱草忘忧,《全唐诗》中也有文人赋咏:“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作为我国著名“黄花之乡”之一,大同有超过600年黄花种植历史。大同地处黄土高原,给人们最直观印象就是,当地气候干燥,十年九旱。这样的气候,黄花怎么能长得好?

  恰好黄花耐旱、耐瘠、喜阳。加之大同云州区土壤可不一般,是火山土,富含硒元素等,产出的黄花苗大苔繁、肉厚角长、七蕊色黄。2005年,“大同黄花”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017年,又被授予“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可见,如今“柞水木耳”和“大同黄花”声名远扬,是历史传承、因地制宜的结果。找对了路子,土特产助力脱贫就顺理成章。

 

  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智能木耳大棚排列有序,地栽木耳地块整齐划一,村里道路干净宽敞,展厅里的木耳制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考察时,全国人民看到了这样的金米村。

  “1个菌棒赚7元钱,承包两个大棚,一年两茬,一茬能挣2万元,两茬能挣4万多元。”农户肖青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自家收入时,喜笑颜开。

  平日里,肖青松身影常常出现在木耳大棚。采摘木耳时,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拧坏了,“这些都是我们的金‘耳朵’,要小心摘下来,才能卖个好价钱。”

  几年前,肖青松还在外省打工,收入并不稳定。2015年,他家是全村1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一员。村里木耳产业大发展,把肖青松“拉”了回来。现在不用各地奔波,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也能顾家。去年,肖青松承包了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收入达到4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子”。

  从一户脱贫到户户脱贫,中间离不开帮扶带动。肖青松家是“党员户”,去年,他带动2户承包种木耳。年末盘算收成,经济效益可观。今年,又有3户原本处于观望的贫困户加入进来。一开始,村里就确立了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模式。金米村第一书记赖胜涛介绍,村委会按照“党员中心户+贫困户”模式,将188户贫困户捆绑在木耳产业上,一户都没落下。

  百姓安居乐业,村貌焕然一新,几乎让人忘了金米村曾经贫穷落后的模样。“如今村里大伙一心扑在产业上,比着谁家木耳长得多、长得好。群众富起来了,乡风民风变好了。”村委会主任江百川说。

  今年2月27日,柞水,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了。正如总书记勉励乡亲们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金米人、柞水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大同云州区黄花地里,会有这样的景象:

  春天,乡亲们忙着培秧;黄花生长期,菜农们俯下身子,在田间松土、除草;7月收获季,一眼望不到头的黄花,是随风舞动的金色涟漪,散着芬香,也吸引着游人。

  云州区,2018年前还叫大同县,是个典型农业县区。2012年,这里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从那以后,云州区把黄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富裕之路。

  现在,全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有2个万亩黄花片区、3个万亩乡镇、3个5000亩乡镇、18个黄花专业村。村村都办起了合作社,每个村集体一年就能增收25万元,对脱贫的贡献是,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7403人因此脱贫。

  脱贫后的考虑则是如何稳定增收,防止返贫。总书记考察时嘱托,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当地黄花不愁销路的原因,正是在于打响了品牌。

  当地人明白,现在卖产品离不开品牌建设,而且要有细分品牌,让“大同黄花”在市场上不是“单兵作战”。于是很多农庄都注册了自己的牌子,很多企业也有主打的商标,如“昊天”“金针寿”“御黄”等。

  要说品牌建设的成果,看看电商平台上的买家留言就知道了:“买黄花就买大同的。”

  近些年,大同还利用农业博览会的窗口,把部分产品卖到了美国和日本。

  现在全国各地流行观光农业,恰好黄花盛开的美景十分吸睛。当地决策者谋划,发展黄花产业的同时,建设黄花采摘观光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在去年的“第二届大同黄花文化旅游月”上,知名演员成龙为“大同黄花”代言,大大提高了活动知名度。地里黄花丰收,一旁游人如织,这可不增收了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地人欣喜地发现,扩大种植黄花这些年,土壤质量改善了,植被覆盖增加了,水土流失减弱了……生态环境的美化,又反哺城郊农业、乡村旅游、中药种植的持久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十几年前,渴望发展的当地人曾发问:大同黄花何时“香”?

  如今,大同黄花已飘香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