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40余万北京市民对文明立法参与意见
文明行为大家谈
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重点治理遛犬不牵引、犬便不清理、乱穿马路……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条例》全文共六章六十三条,几乎每一条都和首都市民日常生活、行为息息相关,这样一部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条例》是如何出台的?首都市民有没有发言权?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文明行为立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研究员刘小妹。她表示,凝聚共识、反映民意是本次文明立法的一大亮点,140余万名市民参与其中,为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打下了扎实的民意基础。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难度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立法工作启动后,让刘小妹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次开门立法的原则贯彻到了法规制定的始终,集群众智慧于讨论修改的全过程。
文明立法和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符合民心,这一次,工作专班在法规草案未形成前就广泛开展民意调查,采取线上线下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拓宽公民参与途径,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从2019年8月5日起至8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工作。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万余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还通过本市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调查显示,99.36%的受访者对立法持支持态度,认为确有必要立法。立法工作专班充分吸纳调查结果,将市民最支持及最反对的20多项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共享单车乱停放等直接入法。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文明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市民都有较为集中的共识,这些共识是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重要着力点。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以规范和引导公民文明行为,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城市文明立法,意义格外重大。除了广泛的民意调查,调研组还先后赴王府井商业街、圆明园地铁站出口、北京西客站等地围绕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卫生等开展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实地调研,走进市城管委、市经信管理局、朝外街道实地调研了解不文明行为执法、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在文明行为治理中的应用和社区管理等情况,围绕不文明行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法规一审后,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万名代表修条例”活动,共有658位市人大代表、4067位区人大代表、8692位乡镇人大代表提出书面意见。另外,请市政协以视频会议和书面形式,协助征求了234位市政协委员意见。通过广聚民意,问计于民,为法规起草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文/本报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