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地方立法的“公筷公勺”离消费者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0-06-09 05:40:0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298次

阅读提示

  6月1日起,“公筷公勺”地方立法在甘肃正式施行。但在许多餐馆酒店,公筷公勺仍然处于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的尴尬境地。

  6月1日起,“公筷公勺”地方立法在甘肃正式施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许多餐馆酒店,公筷公勺仍然处于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的尴尬境地。

  《规范》细化到公筷长短颜色

  日前,《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条例》明确了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分餐制等规定。此前,兰州于4月初就制定并实施《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并拟作为全省地方标准予以发布。

  记者注意到,“兰州版规范”极为细致,操作性很强:公筷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其他备用筷,其长度比普通筷子长3厘米~4厘米,便于取食,避免混用;在公筷公勺上宜印制“公筷(勺)”的标识或提示语;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公筷公勺宜为红色或白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备用筷。

  在推广和使用中,兰州市还明确,消费者和餐饮经营者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夹”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消费者应“积极配合”“自觉使用”。

  据兰州市文明办主任崔峰巍介绍,兰州的政策是分类分步实施推进,从大、中型餐馆入手,逐步向集体聚餐场所、小型餐馆拓展延伸。“市文明办、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持续加大对各餐饮单位落实公筷公勺分餐夹情况检查指导力度,不按要求设置摆放的要立即整改。”

  据悉“兰州版规范”的出台,正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关键节点”,即刻受到社会关注。按照有关统计,实施首月,公筷公勺在全市3600余家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推广实施,成为城市用餐的新风尚。

  传统就餐习惯“基因强大”

  但近期以来,这股刚刮起来的“餐饮新风尚”出现了消退的迹象。记者走访兰州多家餐饮企业发现,部分店家曾经悬挂、张贴或摆放的提示牌或提示桌卡已经“黯然褪色”,甚至不知所踪。在一些餐企,公筷公勺、分餐制处于“不反对”“不提醒”“不敢说”的随意状态。许多时候,如果消费者不提出使用公筷公勺,餐厅不闻不问。

  一家餐馆经营者俞女士介绍说:“复工之初,我们会特意在餐桌上多摆放一双公筷,虽然没有烫金字‘公筷’,但这双筷子会比普通筷子长出一段来,客人也很容易区分。但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公筷用着用着就不知去向了。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就不再购买新的公筷,只在摆桌子的时候另外多放一双普通的筷子,但顾客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在谈及公筷使用效果时,一家餐馆服务员表示:“客人刚开始吃饭的时候会比较注意,可是吃着吃着就混淆了,一会拿的公筷,一会拿的私筷。我们发现了也不好提醒,怕引起顾客的不满。”

  在店内用餐的李先生这样解释说:“即便区分了颜色、长短,但毕竟都是筷子,每人面前摆放两双筷子,有时就弄混了。”

  据了解,传统的“合餐制”用餐习惯也妨碍着公筷公勺的推广。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跟不太熟悉的人一起用餐可能会比较注意;而跟家里人或是朋友一起外出吃饭,并不会刻意使用公筷。

  “市场+公益”能否加持“文明新风”

  据了解,甘肃是全国较早推行公筷公勺的地方。多年以前,甘肃金昌就开始推行“分餐夹”,倡导文明餐桌行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分餐夹”也有着走不出金昌的尴尬。不仅在兰州,就是与金昌临近的张掖、武威等城市,许多餐饮企业至今也不知“分餐夹”为何物。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推广“分餐夹”“公筷公勺”“分餐制”等餐饮新风,不仅要立法,也需要“市场”与“公益”的多方加持。

  目前,餐饮业所能采购和使用的餐具比较单一,筷子、勺子的产品式样“千家一面”“多年未变”。在“公筷公勺”已经写入地方立法背景下,餐具生产企业应该“供给侧改革”,设计制作一批款式、颜色、使用体验都能区别普通筷勺的餐具。

  同时,餐饮企业应该建立“文明餐桌志愿者”制度,像“控烟志愿者”一样及时劝导和鼓励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夹”。

  作为行业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到餐饮企业购置公筷公勺以及相应设备的成本问题,帮助降低企业购置成本;对于主动积极落实公筷公勺的餐饮企业,也可实行奖励政策。

  虽然“公筷公勺”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甘肃省推进《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文明餐桌的行动计划依然非常坚决。甘肃要求6月底省级文明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率先全面实施文明餐桌;9月底前,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公筷公勺”;12月底前,全省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覆盖。(记者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