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湖南湘潭,国家天文台台长、党委副书记刘继峰宣读“湘大星”国际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向湘潭大学颁发“湘大星”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和运行轨道图。湘潭大学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1998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1998QJ5”(临时编号)小行星。经严格申报和核准程序,2023年11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湘大星”,国际永久编号为“74092”。其中,数字“74”寓意湘潭大学1974年复校,“09”代表湘潭大学校庆日9月10日;“2”代表2022年2月湘潭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湘大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轨道偏心率为0.11,轨道倾角为3.67度,轨道半长径为2.71天文单位。“湘大星”离太阳最远4.5亿公里,最近3.6亿公里,到太阳的平均距离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47年。“湘大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0万公里的高速绕日运行。“湘大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 6亿公里,最近时2.1亿公里。7月4日当日,“湘大星”离地球3亿公里。
刘继峰透露,国家天文台拟与湘潭大学深度合作,着力推动中国天文与大数据事业发展,力争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天文大数据科研团队,共促国家天文事业发展。
据悉,今年是湘潭大学复校50周年。复校50年来,湘潭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恒星演化与恒星磁活动研究。经过30余年建设,现已建成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团队。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数学、物理学、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凝练发展“天文统计学及大数据应用”学科建设方向,获批了“恒星与星际物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围绕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双星物理、计算天体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在基于天文观测大数据的天体分类和性质研究、星际物质性质的模拟计算、磁流体力学的天体物理应用、天体的时域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学校联合国家天文台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一颗为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该研究成果对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挑战,形成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