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临缅甸的边境村——勐马镇勐啊村,因橡胶而出名。
村里近60岁的相安嫩,带领着村民一共种植了300多亩橡胶。2022年因多种原因,橡胶期货价格跌至8.6元一公斤,相安嫩和村民们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好在相安嫩之前购买了当地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期货”项目,利用险种优势来减少价格波动对胶农的影响,使得她每亩橡胶获得了37元的赔付,大大降低了损失。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创设于2015年,是农业经营者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的目标价格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又通过场外看跌期权为承保标的进行“再保险”操作,以对冲价格下跌带来的赔付风险,并将养殖户面临的跌价风险以保险产品的形式转移到期货市场,形成风险逐级传递与化解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自创设以来,“保险+期货”连续多年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三次提及优化“保险+期货”;202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优化“保险+期货”,以更好满足涉农经营主体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需求;2024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政策支持下,“保险+期货”近年来在保障农民收入、转变农业风险管理方式、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得到广泛认可。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期货”落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21个涉农品种,保障价值2000多亿元,惠及农户超740万户。
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日前在第19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期货已成为保障企业平稳经营和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必需品”。“保险+期货”为数百万农户、数千万亩农地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
如何更好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发展战略、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为此,中国期货业协会日前发布了《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试行)》)。
《规则(试行)》明确了“保险+期货”的展业要求和资质要求,要求期货公司在遵守衍生品交易业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并具体从业务承揽、期货服务、信息保存与报送等业务开展流程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为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规则(试行)》明确了业务的自律检查机制,对违反《规则(试行)》规定或者证券期货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行为,提出了具体处理措施。考虑到非标准化期权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后续自律管理实践中,对于“过度复杂的非标准化期权合约”“非正常定价报价”等行为,将基于项目真实保障目标,通过专家会商等方式综合判定。
也有期货公司资深人士表示,做好“保险+期货”业务,应以规范为前提、发展为目标、创新为动力,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保险+期货”服务“国之大者”、坚持涉农导向的基本定位;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摒弃规模为先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服务质效的提升;要系统谋划、长远规划,不搞“大水漫灌”“蜻蜓点水”,结合专业、区位等优势,选定目标区域深耕细作、持续服务;要推动品牌项目建设,以“保险+期货”作为农业产业链期货服务的前置或基础业务形态,努力提升价值认同,不断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