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楼市信贷松绑 银行放款可望提速
发布时间:2022-03-03 03:30:07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孟凡霞 李海颜  点击:4815次

在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号召下,多地已释放出积极的楼市信号。3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已有河南郑州、广东中山、山西晋中、河南新乡、广西南宁等多地出台有关房地产相关政策,具体措施包括下调住房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从趋势来看,预计可能会有更多的城市出台稳定楼市的全面性政策。随着各地积极的楼市政策出台,预计楼市信贷业务将保持合理增长,房贷的发放节奏也会加快。

郑州加大楼市信贷融资支持

近期楼市调控动作频频。3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加大房地产信贷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房地产企业并购贷款支持,缓解市场主体资金链运行压力。

在降低个人住房消费负担方面,《通知》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同时调整了首套房的认购标准,对首套房已结清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不过,由于距离政策发布时间较近,目前郑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未有所行动。一位国有大行郑州支行的个贷经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郑州各楼盘所执行的房贷利率也有所不同,暂时没有接到要下调房贷利率的通知。另一股份制银行郑州支行的个贷经理也表示,目前该行暂时没有接到下调房贷利率等的通知。

谈及郑州此次政策对楼市的影响,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郑州此次对于鼓励改善型购房需求给予了较多支持性政策,取消了“认房又认贷”的政策,使得很多购房者后续完全可以按照首套房的首付标准和首付利率进行申请,势必降低购房成本,这一点也符合当前购房市场的主流政策,即保障刚需、支持改善。所以后续大户型等交易势必会加快,对于房企的去库存有积极作用。

多地降低首付比例等

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地已陆续出台房地产相关政策,除下调房贷利率和调整首套房认购标准外,还涉及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等。

例如,3月1日,中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对人才安居保障支持力度的通知》,提高住房公积金申请贷款额度,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由现行40万元调整至50万元。而在降低首付比例方面,部分城市下调了二套房首付比例,例如,晋中市规定家庭购买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需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下调为不低于购房总价的20%。

来自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月虽然是春节月,但全国有多城市发布了不同内容的35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加上1月的66次,年内房地产政策次数已经累计高达101次,相比2021年同期的87次明显上涨,刷新了开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纪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整体来看,2022年开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了去年四季度政策方向,随着信贷政策的稳定,各地房地产稳楼市政策频繁发布,最典型的政策内容是公积金政策宽松、人才补贴、购房补贴。从市场看,随着政策底部的出现,市场成交的底部也逐渐开始接近。

政策宽松趋势明显

近年来,楼市调控持续深入。2月24日,住建部召开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会议强调,2022年将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在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总基调下,未来各地房地产调控的趋势将如何?“国内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有疫情影响、个别房地产信用风险暴露,既有供给端问题,也有需求端问题,各地房地产市场情况也不同。”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房贷、认贷标准、首付比例等,有的政策是降低刚需或改善型购房成本,稳定预期与楼市需求;而有的是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避免房企资金链紧张,稳定房企发展预期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振楼市供需两端回暖,带动房地产信贷业务扩张,但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坚持房住不炒、稳字当头,预计楼市信贷业务将保持合理增长,未来不排除仍有部分城市适度调整房贷利率等。

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银行发放该类贷款是否会更加宽松?严跃进认为,降低住房贷款利率、调整认房认贷标准、提高贷款额度、下调首付比例总体上是降低了购房的门槛和成本,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银行来说,房贷方面的发放节奏也会加快,有助于业务量的提高。

“从趋势看,预计3月开始更多的城市有可能出台稳定楼市的全面性政策,政策宽松趋势明显,预计会有更多的针对刚需、改善需求的政策会在最近井喷出现。”张大伟分析认为,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预计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会有所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