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单地块旧改项目100%签约背后
发布时间:2024-11-21 16:28:31  来源:新华社  作者:admin  点击:1950次

  寸土寸金的上海内环,闻名遐迩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附近,分布着一片承载了半个多世纪记忆的老旧小区——徐汇东安新村。

  11月中旬,随着签约期截止,东安旧改项目实现100%签约。至此,这个上海史上最大单地块旧改征收项目,画上了圆满句号。

  旧区改造,历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诉求多元、众口难调。东安新村旧改项目涉及5个居委会、117幢居民楼、6057证住户、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最终实现100%签约。结果圆满,但过程殊为不易。

  “旧改为民,旧改靠民”——这是超大体量的东安项目,能够一次性征收成功的重要法宝。“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东安项目的落地也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一村蝶变迎新生

  沿着昏暗的走廊转角上楼,一扇木门后,就是吉华琴住了36年、面积只有23.7平方米的家。“我26岁嫁到东安新村,就一直听说要动迁,没想到一等就是30多年。”吉华琴告诉记者,“如今我都做了外婆,终于盼来了东安的旧改。”

  吉华琴所住的这栋居民楼始建于1958年,年近“古稀”的房屋老化严重,厨卫等基本设施也要合用。这几年,虽然从徐汇区到枫林街道,对楼房进行了多轮修缮,但逼仄、窘迫的居住环境始终无法改变。

  走进吉华琴家隔壁的公共厨房间和浴室,墙皮脱落、霉斑点点。“不论下雨还是楼上用水,我们这层的屋顶都容易漏水。如果不加盖子,房顶的墙皮和水滴就会落在锅里,所以有时候做饭都要撑伞。”尽管已经签约搬走,吉华琴仍然没有忘记往日的心酸。

  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对于东安新村很多居民来说,改善居住环境,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回沪知青马玉兰和老伴住在东安新村一套仅13.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因老伴高位截瘫,家在四楼没有电梯,多年来只能深居简出。“最困难的时候,这间屋子住了我们一家5口人,真不知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靠着老两口微薄的退休金,想要改善困窘的居住条件,实在勉为其难。“东安新村动迁征收,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马阿姨说。

  东安新村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个市直机关宿舍与工人同住合居的住宅小区。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新村也逐渐变老。“我们做过摸底调查,东安一二村有两个70%非常突出:非成套房屋占比近70%,小户型房屋(50平方米以下)占比近70%。此次搬迁前,还有一千多户居民‘蜗居’在没有独立厨卫的房屋内。”枫林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王海峰说。

  群众居住困难,政府牵挂在心。2024年3月,东安旧改第一轮意愿征询,居民同意率达到99.17%,旧改有了前提条件。2024年10月14日,旧改签约正式启动,仅5天就实现99.95%的高比例生效。10月18日,东安项目举行集中搬迁仪式,在一片锣鼓喧天中,满载喜悦和希望的几十辆搬场车依次发车。

  告别老房子、奔向新生活。根据征收政策,马玉兰一家可以在浦东新区三林镇获得一套80.63平方米的二室二厅,圆了她多年来想要独立厨卫的梦想。“虽然过了江,但交通很方便,半个小时就能到中山医院。新房子有配套电梯,老伴以后每天都可以下楼逛花园。”

  头一批签约的吉华琴早早在徐汇长桥街道的女儿家附近租了套房,和老伴搬了进去。“等到补偿款全部下来,我打算在女儿家附近挑一套好房子,再也不要过撑伞做饭的日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旧改征收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征的是房子,收的是民心。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在党建引领下,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

  根据规划要求,东安项目只要达到99%的签约率就可以生效。然而,旧改工作组却将100%签约率定为目标。“第一轮征询同意率超过99%,说明绝大部分居民是认同此次旧改的。”徐汇区枫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苏小超说,“但旧改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6057证的体量,即使是1%不同意,也有60多户。我们要朝着‘一户不落’的目标迈进,争取获得全体居民的认可。”

  东安片区在册户籍人口15160人,其中孤老、独居老人、重大病患者、低保人员等九类群体占比约61%。区内还有大量就医、外卖、快递等租赁人员。居民成分多样、家庭矛盾复杂、群众诉求多元……给旧改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做好群众工作,包括街道干部、征收工作人员、社工、退休老书记、人民调解员等在内,徐汇区组织了近500人的旧改专班,其中党员占比超过30%。从今年1月奋战到9月,从穿羽绒服干到穿短袖衫,坚持“一户一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力打开群众的心结,努力赢得大家的支持。

  70多岁的田师傅多年来一直住在东安片区的沈家里。随着签约工作逐步推进,早早投了票的邻居发现,田师傅迟迟没有动静。征收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探访,均被婉拒。

  “田师傅有什么具体难处?”枫林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朱进时不时找田师傅拉家常。有一次,田师傅告诉朱进,总体上他支持旧改,对补偿方案也是满意的。但他年过七十,家中还有一位年逾九十、常年卧床的老母亲。他不想因动迁而“折腾”母亲,因此对征收抱有一丝通不过的期待。

  田师傅的一片孝心,令朱进很是感动。“我当时就决定,不管他投不投票,也一定尽我所能将他们妥善安顿好。”自那之后,朱进便常去田师傅家探望,不再劝其投票,而是共同商议后续打包、搬迁、找房源等实际问题,并承诺街道专班一定包干到底。

  真情换真心,转机发生在投票截止日的前一天。“我们买了龙华寺的素食去看望田师傅一家。聊天时,一直没说话的田师傅母亲从床上坐起来说,阿三(指田师傅)你快去把票投了,不要拖大家的后腿。”

  朱进说,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以心换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我们通常不知道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锁,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去试,绝不放弃任何努力。”

  征收过程中,除了这样的“怕麻烦”“不想折腾”,征收补偿款的分配问题等家庭矛盾也不时浮出水面。

  一天早上,东一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辖区内一位老先生打来的。“原来支持旧改的这位老先生,突然说不想签约了”。

  王诤立刻与老先生一家联系,耐心询问之下才了解到“拒签”原因:原来,老先生的一对儿女对补偿款分配意见不一、互不相让。他和老伴各支持一方,双方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老伴提出离婚。老先生说:“怎么也没想到,原本一件好事怎么会闹到这个地步?”

  为了不让矛盾继续升级,王诤与同事约老先生的子女们单独见面、化解“疙瘩”。在一次次的沟通中,老先生道出实情:“其实,这次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伴埋怨我一辈子管着家里的钱,她没有话语权。”矛盾说开了,心结随之打开。整个动迁的过程,也是帮助居民化解家庭矛盾的过程。

  旧改为民,旧改也要靠民。东安旧改一个颇受关注的现象是,面对难解的题、难过的坎,群众帮着做群众工作,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整个动迁过程中,既有“大家齐心带头走”,也有“众人关心拉着走”。

  在东安二村,有几幢居民楼经历过“原拆原建”,住房条件相对较好,居民搬迁动力明显不足。

  吉华琴和社区志愿者们上门做工作。“原来大家条件都不好,现在你们条件好了,就不管我们了?”“都是街坊邻居,你们不动,我们就没法改善”……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得都掉泪了,将心比心,这让原本对动迁持观望态度的人慢慢改变了想法,最终顺利签约。

  旧改靠民,还体现在群众的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上。对征收方案有意见,居民通过圆桌会提出后,有关部门先后做了十多处实打实的修改;社区孤寡老人搬迁,除了街道包干,邻居们也经常伸手帮一把;外面什么样的房源好,大家帮忙参谋……

  “很多家长里短的事,还是街坊邻居最了解。有了他们的帮助,群众工作能做得更细、更到位。”一位社区干部由衷地说。

  “征收过程中,很多居民在微信群自发宣传旧改工作、推动签约进度,主动帮着未签约的家庭化解矛盾和难处,号召邻里朋友一起奔向新生活。”沈家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田兆靓说,旧改靠民这条原则,在东安项目的征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把尺子量到底

  旧区改造征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人想的是改善居住环境,也有人想的是“一夜暴富”。“拖一拖,单车变摩托”“越到后面要价越高”——有这种想法的虽然是少数,但也会带来一场场博弈。

  “一把尺子量到底”“征收一个方案,政策一个标准”“自作聪明必吃亏,心存幻想必成空”……走进东安新村,会看到不少类似的标语。阳光征收、公正透明,是东安旧改坚持不变的原则。

  从意愿征询、面积认定到电子签约,东安旧改的每一个环节都统一标准,所有的认定和补偿结果都在征收基地现场公示。

  “从今年7月起,我们集中组织开展了224场圆桌会议,会后还对未参加会议的居民逐户上门走访沟通。”王海峰说,“就是要让每一户居民对征收补偿方案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才能提升社会对东安旧改的信任度。”

  为了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东安旧改设置了两个机制:一是根据评估算出区域房产的平均价格,居民房屋没有达到平均价格的,按平均价格算。高于平均价格的,按高的价格计算。就高不就低,尽量让群众得实惠。二是除征收补偿款外,东安居民可以享受一套奖励方案。签约越早,奖励越高。此外,还设有楼栋签约奖、区域签约奖等,引导大家算清经济账、长远账、整体账。

  对不少老年居民来说,要弄懂这些可不容易。为此,枫林街道成立55个小组,上门为每户居民制定多套方案,分析权衡房屋置换和货币补偿的利弊,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马玉兰就曾在补偿款和安置房的选择中摇摆不定,“如果选补偿款能拿约470万元,但我们想买一套两居室,市面上合适的房子售价也差不多这个数。再算算中介费、装修费,我们还真负担不起。”

  曾获评上海“征收工匠”的徐汇第四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项目经理杜延瑾,了解到马阿姨的情况后,给她算了笔账:“根据现行征收方案,您如果选择外区的安置房,刚好能够选一套80平方米的电梯两居室,价格是周边市场价的七折左右。剩下的奖励费可以用来装修、养老,绝对划算的。”

  “这笔账算得清楚,真的是为我考虑问题。”马阿姨最终高高兴兴地选择了浦东三林的安置房。

  坚持阳光透明,东安旧改推进到最后,部分居民虽然没了“大幻想”,但仍有“小遐想”。杜延瑾就遇到一例:东安一村有一户居民,在小区的公共区域种了些花草。这位居民说,在原有的补偿款、奖励费基础上,你们再为这些花草多给一笔钱,我就搬走。给还是不给,旧改工作组权衡再三,选择紧守底线。最后邻居们急了,说要么我们众筹这笔钱给他,这位居民不好意思,最终放弃了“小心思”。

  “东安旧改备受社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显微镜’下。”徐汇区建管工作党委书记王缨说,不能为了追求签约率,“放水”一户而得罪千户,公正透明永远是旧改工作最大的法宝。

  一以贯之守初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最近五年来,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徐汇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不断加快“三旧”变“三新”步伐,近三年来先后完成康健路341弄、田林路65弄等重点旧改项目,累计完成900万平方米的老旧住房综合修缮,持续打通城市善治“最后一公里”。

  为群众谋福利,这是旧区改造的初心。旧改有多种路径,除了征收动迁,还有原拆原建。尊重群众意愿,结合成本核算,徐汇区田林路65弄选择的就是原拆原建模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田林街道探索出一套党建引领聚合力、人民民主贯始终的“七步走”群众工作方法。

  当前,田林路65弄的旧房屋已经拆除,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田林路65弄改造项目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65弄的居民将按“拆一还一”的原则回搬,不但每户都比原先多了独用厨卫和阳台,小区里还建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居住环境大幅改善。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也为区域谋发展提供了契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面临着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挑战。2015至2022年间,上海的年均供应建设用地中,来源于增量和存量的比重,从2015年的约9:1调整为2022年的约3:7。可以说,上海已全面进入存量更新阶段。

  以徐汇区为例,历经10余年更新,整体岸线长度达11.4公里的徐汇滨江地区,已从过去的“铁煤砂油”工业区,变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无论是已建成的西岸传媒港、数字谷、金融城等产业载体,还是网红的美术馆集群等文化地标,“世界级滨水区”的风貌初显。

  整体搬迁后的东安新村,新定位是东安国际医创城。项目北接中山医院等顶级医疗资源,南邻西岸金融城,未来将集医疗、创新、文化于一体,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当前徐汇正对标人民城市建设样板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产业空间升级、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片区治理创新等工作。“围绕‘人的发展、人民满意、人文风尚、人人参与’,徐汇将营造更富国际化、未来感、文艺范和烟火气的治理图景。”

  根据规划,到2032年上海将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徐汇、在上海,未来还有很多像东安这样的沧桑“新村”,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成为老百姓的“新居”、迎来自己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