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聚焦“电子政务”
发布时间:2020-07-02 03:3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246次

近年来,“电子政务”蓬勃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疫情防控期间,“电子政务”在保障基层运转、方便群众办事、减少人员聚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做好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管理、服务工作?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提出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学群:

  向智慧法院要司法效能

  辽宁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设赋能执法办案,疫情防控期间全省法院同步开启“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模式,形成“立审执”在线诉讼闭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线上”司法服务,有效助推了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两不误、双胜利。“互联网+审判”是一次革命性变革,有助于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也有助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当前,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聚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任务,通过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既要加大投入,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大胆创新,又要脚踏实地。特别要防止一哄而上、贪大求洋、表面文章、政绩工程。三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科技创新成果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等特点,有效解决长期制约人民法院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袁友方:

  提供高质量电子政务服务

  去年以来,湖南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统一建设“湖南公安服务平台”,推动400余项公安服务“打包上网”,推行电子证照多领域应用,平台用户突破1900万,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还存在三个亟待突破的“瓶颈”:一是上下层级之间、左右部门之间的数据没有完全互通共享。二是标准规范在应用技术、操作流程、信息代码、物流费用等多个方面存在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形势发展。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更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尽快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互认融通共享,确保同一事项的名称、代码、流程、依据高度统一,确保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互联互通。二是集中统一解决基础应用难题,全面建成权威、规范、可信、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系统、电子印章和票据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网上寄递系统等5大基础应用系统,全面实现电子身份认证一次认证、全网通办,实现电子签名、电子票据与手写或盖章同等地位、同等效力。同时,要全面梳理调整法规政策,将电子政务立法纳入立法计划,配套出台“互联网+政务服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快推进“立改废”,清除与“一网通办”要求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

  变“线下跑”为“网上办”

  发展电子政务,是为了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方便。宁波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4年来,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简便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便民惠民的改革预期基本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宁波市先后上线了疫情防控惠企政策“一网通”平台和惠企便民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甬易办”,集纳全市212项疫情防控惠企政策,一站受理;逾80%的事项实现网络办理,一网通办。宁波的实践是全国的缩影。发展电子政务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如何持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支点,推动政府部门优化流程,变“线下跑”为“网上办”?我建议,一是尽快研究出台提高电子政务能力的规划,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二是提高政务大数据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发展价值取向;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推动部门和地方电子政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利用技术赋能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力度,破解政务大数据建设难题;五是建成“市民网页”,将社保、民政、医疗、户籍、水电煤气查询与缴纳等公共服务“一网打尽”,采取由城市试点并逐步向农村推广覆盖的方式,积极打造服务城乡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