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法庭”撬动“大治理”
发布时间:2023-04-08 12:42:14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6467次

步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高新产业园人民法庭,一股浓浓的科技风扑面而来。该法庭应用东湖开发区法院创新打造的“光谷司法快线——司保通号”全天候在线司法服务系统,自主诉讼事务办理、企业法律诉求反馈、律师服务平台等10余项功能满足当事人多元司法需求。

为更好地服务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核心区建设,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统筹谋划,决定重新启用豹獬人民法庭,更名为高新产业园人民法庭,专门受理辖区八大产业园的劳动争议案件、租赁纠纷案件,助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像高新产业园人民法庭这样的专业法庭,科学分布在武汉三镇,激活司法为民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武汉两级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争当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力军”。

规范建设

“当时法庭设在老旧居民区里,3名干警挤在一间办公室,条件十分简陋……”

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负责人陈倩倩,依旧记得法庭当年的模样。

今年1月,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新址正式揭牌运行。作为新建的一类法庭,该法庭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系武汉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人民法庭,主要受理婚姻、继承、抚养权等家事案件以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

“光选址我们就选了十多个地方。”青山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干警杨锐翔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青山区呈东西走向狭长分布,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位于该区中东部,与区法院距离适中,且与青山区交通大队隔街相对,便于及时处理道交案件,减轻当事人诉累。

记者在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看到,除立案、审判、调解等传统功能区,还有家事审判“一庭六室”“道交一体室”“便民书吧”“集约送达室”等特色功能区,并建有3套科技法庭,满足数字时代多元化诉讼需要。

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的启用,是武汉市区两级法院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推动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的缩影。

去年,武汉中院开展“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基层行”系列调研,为该市人民法庭精准把脉,并推动市级层面出台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截至目前,武汉全市法院争取人民法庭建设用地39亩、法庭用房两万余平方米、建设资金1.2亿元,人民法庭面貌焕然一新。

完善硬件设施同时,武汉市不断优化法庭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专业化、高素质法庭队伍。

武汉全市人民法庭现配备干警总数达680名,40岁以下干警占比70.3%,35岁以下干警占比50%,“80后”法庭庭长占比26.8%,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23.4%。

对法庭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去年以来,武汉共有18名人民法庭干警获提拔、74名人民法庭干警轮岗交流。

科学布局

诉调对接工作室内,调解员蔡爽组织当事双方在线调解,坐在她对面的法官配合进行了司法确认。

在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记者见证了一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高效化解。

“这间诉调对接工作室由武昌区人民法院与湖北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携手打造。”水果湖人民法庭庭长殷晓艳介绍,武昌区是武汉市金融中心,现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余家,数量占该市二分之一。

为服务保障武昌区“金融之城”建设,武昌区人民法院于2018年在湖北省率先开展金融专业审判,将水果湖人民法庭打造为金融专业法庭,建立起受案范围覆盖全金融业态,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大金融”审判格局。

水果湖人民法庭的成功实践,让武汉市区两级法院认识到:要根据区域发展需要、治理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专业化、精准化司法服务在法庭的提质升级。

近年来,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武汉特色、群众赞誉的新时代专业化人民法庭应运而生——

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人民法庭扎根汉正街的区位优势,打造都市楼宇法庭升级版,助力“无讼商圈”建设;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侏儒人民法庭坚持服务“三农”,对涉农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五里界人民法庭专注环境资源审判,除集中审理环境资源案件外,还深入践行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理念,探索“补植复绿+乡村振兴”新路径……

经布局调整优化后,武汉全市法院设置综合法庭26个、专业法庭30个、特色法庭3个,同时设有巡回审判点55个、法官工作室33个、诉讼服务站18个,推动构建“庭、室、站、点”四位一体司法服务网络更准更优嵌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深化治理

担任江夏区人民法院乌龙泉人民法庭庭长这两年,石英学会了一项新技能——“翻译”。

乌龙泉法庭,坐落于武汉市江夏区,是典型的乡村法庭。

“单纯给村民讲法条不管用,要将‘法言法语’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村言村语’。”石英和同事们格外注重在案件审理中用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土办法”和“老方法”,想方设法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乌龙泉法庭审理一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双方主要争议是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如果进行房屋质量评估,诉讼成本太大,我们就提出让被告邀请一名当地经验丰富的建房工匠实地‘查’房。”石英想出一个办法。

最终,当事人一致认可特邀工匠指出的房屋质量问题,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从立案到结案用时一个月,诉讼成本仅诉讼费366元。

“我们现在已不等案件找上门,而是从‘庭内审判’走向‘庭外化解’。”石英介绍,乌龙泉法庭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努力将更多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

据了解,武汉市区两级法院还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使司法服务覆盖全市偏远村湾。

2022年,武汉全市人民法庭受案7.8万余件、结案6.6万余件,结案率逾八成,其中近半数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我们将立足人民法庭职能定位,加快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全面深入参与和服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太平说。(本报记者 刘欢 本报通讯员 张梦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