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9-19 13:27:20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admin  点击:5076次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组团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交流,遴选业务骨干赴甘肃、青海对口法院,他们战高反、传经验、解疑难,与当地法官并肩奋斗在审执一线,用双脚丈量泥泞的草场,走进牧民家中释法长谈……跨越山海,加强了学习与交流,感受了责任与温暖,分享了快乐与辛酸,在互学互鉴中共谋共享,助力现代化法院建设同频发展。

今年5月初,经过筛选,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成立了由56名法官组成的支援西部法院人才库。

这是该院“组团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交流的又一务实举措。56名法官中,既有全国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还有近20名天津法院系统审判业务专家、优秀政法干警。“我们就是要选派各领域最优秀的业务尖兵,更好促进东西部法院交流交往交融。”滨海新区法院党组书记、代理院长李雪春坦言。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

滨海新区法院专门组织了向受援法院调研问需,一份西部地区审判疑难问题需求清单让这次支援有了方向……

很快,第一批6名干警两两一组,跨越1800多公里,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人民法院、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法院和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开启了这场东西部协作和支援交流的“双向奔赴”。

“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能力支援?”

甘肃省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滨海新区法院和合作市法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当地受理案件最多的基层法院,而不同的是案件体量、难易、专业化审判程度……

“对于一个年收案10万余的基层法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快速进行经验输出、专业能力支援?”援甘的互联网法庭副庭长黎增堂,帮扶法官中唯一的女同志、民三庭副庭长马力,出发前一直围绕着这个课题精心地准备。

到达当天,他们就现场观摩了一场疑难案件的庭审。

这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有多名被告,分别是借款人、抵押人、保证人及其各自配偶等,抵押人也有多个,既有涉案房屋抵押,也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更存在房地分离抵押情况,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一时难以明确审判走向。

“经过庭后做工作,原告也同意对部分被告撤诉,与其余被告进行调解,但是否会涉及部分被告的保证责任被免除,也会存在影响其余被告承担责任的限额的风险?”当地承办法官说出了担忧。

“借款人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不影响借款人责任的承担”“要审查抵押担保和保证担保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房地分离抵押虽然较少,但我们也遇到过。分离抵押判决时分别表述即可,方式为……”黎增堂、马力在研讨中,和当地承办法官一起打通了该案的难点和堵点。

他们不是简单地告诉怎么判,而是通过研讨交流,逐步把案件事实、法律关系厘清,案子一点点就解开了。

就这样,20余件民事疑难复杂案件、1件行政疑难复杂案件在支援期间“拨云见日”。

几乎每天都有当地法官带来困扰已久的疑难复杂案卷,找到黎增堂、马力进行交流探讨。

“既研讨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个案的处理思路,更应该传输现代科学的审判理念,帮助建立类案的裁判规则。”

合作市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基本涵盖所有民商事案由,其中占比最高的为金融借款合同和民间借贷两类。为此,两位法官依托前期准备资料,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办案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补了相关内容及典型案例,就这样,一场聚焦“合同类案件实务问题交流”“案例调研撰写”“案件审理思路的获取与庭审驾驭”等不同主题的“帮带讲座”如约而至!

那天,合作市法院大会议室座无虚席。

“第一个案例和我之前遇到的一样,对我很有启发”“能否把课件留下”“讲座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大家反应热烈。合作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董昊明主持讲座,她全程专注地听完讲座,记了不少笔记。

9名法官,收案人均也达230件,多民族、多语言、居住分散,面对这样的办案压力,合作市法院如何进一步提升效率?是不是可以探索一条适合他们的司法模式?”

对简易案件推行要素式审判、探索“互联网+多元解纷模式”,滨海新区法院法官将审判经验“手把手”倾囊传授。经过测试,他们制作的精简文书格式和质证程序,形成的要素式案件信息和裁判文书模板,极大提高了该院金融纠纷批量案件审理效率。

“这里一年只有两季,一个是冬季,一个大约在冬季”

西宁机场距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66公里,开车需4个多小时,后半程基本都是山路,弯道多。出发前虽然提前做了准备,但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还是让对口支援的法官刘明洋、王飞晕车严重,午饭全部献给了“青青草原”。

到达已是晚上7点半,喘气困难、心脏发慌,身体上的不适时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身处高原。

“在晚上睡不着,着实煎熬了几天才慢慢适应”“这里一年只有两季,一个是冬季、一个大约在冬季。我们伏天来的,温度也只有几度,穿秋衣秋裤都不暖和。”

条件虽艰苦,干劲儿却不减!如何实现从“单向”到“多向”,从“结对帮扶”到审判执行“全流程交流”?

带着任务,接下来的时间里,滨海新区法院的法官们马不停蹄……

财产处置难一直是困扰该院执行法官的大难题,为提高处置效率,准确理解、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王飞以现场授课方式,紧密结合自身办案经验,交流了程序启动、标的物调查、评估、拍卖等财产处置流程的适用规则和操作方法。该院一起停滞5个月的财产处置案件得以顺利推进,就是交流成果的最好检验。

坚持知识和方法并重,刘明洋则就金融借款合同、商事外观主义、民法典合同解除规则适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实务为当地法官和助理们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行动是最有力的示范。他们参与7件民商事、3件执行案件研讨,均帮助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一起经7次审理、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指定继续审理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件,他们多次与当地法官召开专业法官会议,以确定基础法律关系为抓手,根据案涉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城镇住宅用地的事实,为案件妥善解决找到了关键突破口。

援派期间,让刘明洋、王飞印象深刻的是跟随执行局参与了一次牧区草场分割的现场执行。这是一起草场占用纠纷,甲乙草场相邻,因甲占用乙的草场,乙起诉并申请执行,案件去年执行完毕,今年乙又来反映草场被甲占用,要求法院解决。

刚出县城,车子就驶入了泥泞的草原路,草原路的坑洼让他们多次和车顶“亲密接触”,穿过数个铁丝网围栏到达了执行现场。警惕的牦牛,一群围着警车狂哮不止的藏獒,只能等待当事人“解救”,这样的执行“囧途”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从未遇见过。

“顶着强烈的紫外线,迎着满场区的牛粪味,用脚步丈量了整个草场。”走路费劲、说话都喘的情况下,法官王晓翠高声地用藏语与年老耳背的牧民交流,一遍又一遍地讲法律讲道理,对被执行人释法明理,一忙就是3个多小时。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30年。

除了要面对查人找物难,还要面对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带来的身体反应。返程时,当事人扒着车门,虽然听不懂藏语,但从当事人纯洁坚定的眼神中,能够看出牧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对人民法官的期待。

“通过现场观摩学习,民族地区法官的坚守付出和认真负责让我们深感敬佩。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更坚定了我们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决心,努力为法院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刘明洋、王飞两位法官感受颇深。

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智力成果”

青海泽库县为藏族牧区,地处海拔3700米高原,四面环山,面积辽阔。

支援泽库县法院的庞昊、田雨法官是两个爱说爱笑、活力满满的小伙,别看年龄都不大,却分别是金融审判和执行领域的行家里手。

起初,二人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牛羊成群的风光、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等沿途美景赞叹不已,但随海拔的升高,也陆续出现了头晕、乏力、恶心的高原反应。“我们本想利用路途时间抓紧休息,希望到达泽库法院能第一时间‘满血复活’。可还是难受,耽误了整整半天。”两人说起来还有些自责。

“藏族人口占92%以上,村落距离较远,巡回审判是常用的审判方式。”“当事人多为流动性较强的牧民,牧区草场常常无法接到短信、邮件。”“居民法律意识不强,全县都没有一个律所。”“当地法院审判周期较长、执行工作不集约、诉调衔接不灵活、类型化案件诉讼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

高反稍有缓解,他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第一时间与泽库法院法官交流研讨,全面掌握支援地情况。忧喜参半!忧的是自然人文条件给审判带来的挑战,喜的是这个仅有23名正式干警的泽库法院在如此不利的办案条件下多项指标仍排名青海省前列。

交流期间,泽库法院执行局“质效双优”竞赛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田雨受邀为执行法官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熟练操作演示,解答困惑疑难,还对执行过程中的追加、变更被执行人流程提出规范化意见。

“利用诉前调解程序进行预鉴定,固定诉讼请求,可为后续审理打牢基础。”“针对这种欠款事实相同、标的额较小的金融案件可以适用分离式裁判模式审理,裁判文书只载明裁判主文,可以实现当庭宣判。”庞昊多次参与案件研讨后,提出明确归纳争议焦点、固定诉辩要点、查明关键事实等庭审建议,为进一步标准化庭审流程提供了示范。还与当地金融机构对接,就规范金融产品合同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理论背后,更需要“实战”!一起疑难复杂的金融借款执行案件进行了成果检验。

某宾馆因经营不善早已停业,拖欠银行金融借款440万元达10年之久,且在建立时欠了高额的土地出让金。申请执行后,其980万元的拍卖价格无人问津,只得流拍。滨海新区法院法官建议通过以物抵债化解矛盾,多次与当地法官到土地规划、不动产登记部门核查,居中与宾馆经营者和银行商讨方案。了解到银行正在寻找职工宿舍,经过调和,银行同意将宾馆作为职工宿舍,并代替缴纳土地出让金,至此该案顺利执结。

他们还提出构建统一网络查控、快慢分道建议,参与《加强立案、审判与执行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的意见》制定,结合办案经验对泽库法院立审执各阶段提出方法思路,促进“全院一盘棋”,为当地打造了多项“带不走的智力成果”。

“东部地区法院在法学理论积累和办案实务上具有优势,西部地区的民商事案件鲜明的区域特征、民族文化特点,亦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我们将继续和泽库法院的同志们保持良好交流,跟踪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把经验留在这里。”两位法官道出了支援的初衷。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甘肃、青海之行,既是精准支援的“工作点”,也是锤炼意志的“加油站”。心连心协作、面对面交流、手把手帮带的故事,就像高原上那绵延起伏的群山,背后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跨越山海,双向奔赴。派驻有期,协作无限。在支援合作的道路上,他们不独行;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止步。(记者 李小芳 通讯员 徐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