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益诉讼办案领域越来越广、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挑战,检察机关应积极打造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等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检察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在最高人民检察院2月28日举行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更高水平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公益诉讼办案要强化科技运用,激发高质效办案新动能。
据张雪樵介绍,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9万件,不仅深耕细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传统法定领域,还积极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治理等新领域办案,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均有明显提升。
此次新闻发布会还公布了9件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4件,食品药品安全领域1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件,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1件,个人信息保护领域1件,安全生产领域1件。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表示,一系列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反映了法律监督模型的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与办案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全国多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建设公益诉讼智能辅助办案平台,深化构建可用、好用、实用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最大程度激活了数据对检察办案的促进作用。例如,北京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比对成品油运输车辆轨迹、运输油量与成品油经营企业缴税油量,成功督促追缴税款近5亿元。
另一方面,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与公益诉讼办案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能力。以库木吐喇石窟寺行政公益诉讼案为例,检察机关委托相关单位运用大气卫星遥感技术,并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3D建模进行现场勘查,评估周边工业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石窟及壁画产生的危害程度,精准认定公益损害事实,有力维护了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