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司法风帆,驶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4-11-29 17:51:54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admin  点击:1555次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海事法院应运而生。中国海事审判史波澜壮阔的篇章,从此开启。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中国海事审判工作者秉持公正与专业,在这片特殊的司法领域开拓进取、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再次出发。

11月27日上午,北京寒意渐浓,但首都宾馆的紫云厅却暖意融融。在海事法院成立40周年之际,一场事关海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正在进行。过去的经验如何发扬?当今的形势怎样把握?如何为建设海洋强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凝聚智慧、共话辉煌、展望未来。

检验成绩,海事审判再站新起点

波涛汹涌,汽笛长鸣。大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海事审判事业初创的年代,浑厚的男声将40年“成绩单”娓娓道来。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30余部海事司法解释,发布16个指导性案例、110余个典型案例,逐步实现了对常规性海事纠纷的‘全覆盖’。”

“从1984年的18件,到2023年的29563件,40年来,海事法院年收案数持续增长。”

“截至2024年10月,三级海事审判机构共累计收案50余万件,案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理案件类型从1984年的18项,到2016年的108项。”

……

一个个数据,展示了中国海事审判事业的长足发展,印证了亚太海事司法中心的重要地位。

“加百利”轮救助费用案、中威轮船公司对日本公司索赔案,彰显海事审判体系“四梁八柱”的强大支撑力;

钓鱼岛“闽霞渔01971”轮船舶碰撞纠纷案、外籍人员南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彰显海事审判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

海上风电平台事故引发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我国首个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一号”建造合同纠纷案、涉南极站建设物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凸显海事审判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康菲案、“塔斯曼海”轮案、“桑吉”轮案、“交响乐”轮案,充分展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司法理念、司法水平和司法成效;

“天使力量”轮案、“河北精神”轮案、“尼莉莎”轮案、“艾丽肯”轮案,越来越多的外国当事人选择向中国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印证着中国司法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

一个个案例,讲述着中国海事法院40年来积累的生动实践、谱写的宏伟篇章。

与会人员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海事审判工作汇报视频,心潮澎湃、意犹未尽。全片那段铿锵有力的结尾,是所有人的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海事审判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向海图强,奋发有为,努力推动海事审判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感悟,共谱海事审判四十载辉煌

40年春华秋实,中国海事审判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服务保障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交流发言环节,大连海事法院院长张国全第一个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大连海事法院着力打造国家安全保障地、社会稳定维护地、法治建设示范地、海洋经济服务地、对外开放促进地、海洋生态保护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地的工作成就与经验。

“上海海事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6000余件,收案总标的额约1103亿元。自成立以来,上海海事法院不断强化涉外审判工作,案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当事人主体涉外、涉港澳台案件数量约占全部一审收案的25%。”第二位发言的上海海事法院院长汪彤,用一系列数据直观证明了上海海事法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充分发挥海事司法职能作用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静则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定维护海洋权益,落实海事审判精品战略、提升海事司法规则话语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跨境争议解决优选地,深化司法交流合作、强化法治国际传播力四个方面,介绍了广东法院积极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服务海洋产业、深化海事审判规则创新和机制创新所做的各项工作。

“当前,航运业正向着数字智能、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电子提单、智能化船舶、减排防污等方面新类型争议不断涌现,愈发需要海事司法创新发展、定分止争、清朗航运法治环境。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日益突出,愈发需要海事审判彰显中国智慧,参与、塑造、引领新时期国际航运新议题、新规则。”中远海运集团是中国航运业的“国家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碧新表达了对海事司法的期待。

“1995年,我从青岛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山东省蓬莱市海岸侵蚀调查和监测,论证登州浅滩海砂开采的环境影响,这是由青岛海事法院审理的我国海砂开采环境损害赔偿第一案的重要技术工作内容。”作为海洋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重点关注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司法保护工作。她在发言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海事审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的一段经历。

“全国海事审判三级法院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实践路径,不断加强海洋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创新海洋环境保护审判机制,搭建海洋环境保护协作平台,为促进海洋强国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印萍充分肯定了海事审判的相关工作。

交流发言环节结束后,会议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的通报》。获得殊荣的集体代表和个人健步登上主席台,从领导手中接过奖牌并拍照留念。

这些簇新的荣誉,既是对先进工作群体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部干警的有力激励,更是对未来发展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展望未来,海事审判挺进蓝海再出发

这一天,许多海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座谈会。他们以深厚的专业学识和对海事审判领域前沿问题的深入洞察,为海事审判提供了独到见解。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傅廷中如今已年逾七旬,走上教学岗位之前,他曾在港口、航运部门工作,所学、所做、所教、所研究皆为海事。“可以说,我见证了我国海事立法、司法的全部发展过程。”傅廷中告诉记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当事人愿意选择在中国海事法院解决纠纷。他们看重的是我国海事法官的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认为我们的法官外语水平高,懂航运、懂贸易、懂海洋,办案效率高。”傅廷中表示,“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一些外国专家、学者建议他们的国家学习中国的经验,实现海事审判的专业化。”

“海事司法推动了国家法治的完善。例如,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一些规定被民事诉讼法所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张文广表示,“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海商法修订草案,业界的共识是海事法官在修订草案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速了文本的形成。”

2013年起,张文广就一直带领团队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中国海事司法的发展。“在我们看来,中国海事司法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海事司法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海事法官丰富的审判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巨大的底气和优势,不少案例被全文翻译成英文并进入各种国际平台。”

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海事司法,对此,张文广认为:“典型案例是回应关注的重要载体。我国应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提升海事司法透明度。”

谈及海商领域首个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公约《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张文广说:“目前联合国贸法会第六工作组正在拟定一项关于可转让货物单证的新的文书,也是源于我国的建议和推动。”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中国案例’‘中国方案’走向国际舞台,国际规则中的‘中国元素’也将不断增加。”张文广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海事司法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关于海事司法的重要性,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这样评价。

单红军认为,下一步,要更加完善海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海事司法体系,进一步提升海事司法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并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激发海事审判工作活力。

“我国成为贸易大国、船员大国、造船大国、港口大国,离不开海事审判40年来公平、公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海事司法服务。”招商局集团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部长,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法律事务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杨运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企业界代表,很感谢中国海事法院公平公正的司法支持和保障。此外,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有利于发现企业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杨运涛说道。

40年,是收获的节点,更是出发的起点。肩负着服务建设海洋强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职责,中国海事法院的崭新航程刚刚开始……(记者 姜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