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紧扣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3月29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首批26名学生,在大富科技蚌埠5G研发基地等智能工厂完成了为期4周的真实教学实训。通过由企业工程师、学校指导老师的联合考评后,他们顺利拿到了专业技术考核证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玉俊说:“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记者了解到,该校将前沿科学技术、优秀工程案例、卓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旨在构建完善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核心区+分布式”企业真实产线的沉浸式实践体系,实现了科技、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确保学员们学有所用、就业有保障。
此次实训中的导师,既有学校老师、一线工程师,也有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这些导师从不同角度去剖析讲解最新、最实际的生产制造学习内容。学生进行了一周工厂实训、一周职业提升、一周企业研学、一周参与生产。13名一线工程师以产业实践经验指导实训,让26位学生在大富科技真实的5G滤波器产线、工业机器人产线及数字工厂车间参与生产一线技能操作,使他们真正具备实训、实操、实练能力。
“这种在企业学习的方式与在校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不同。在企业学习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在校学习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在企业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学习过程往往更加具有紧迫感和挑战性,而在校学习则相对更为自由和宽松。”参加实训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陈媛说。
“我们在联建联培上,通过智能制造学院的培养让学校变为创新中心,让老师成为创新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以致用的新生代工程师。我们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支撑,培养懂得通过人工智能减少重复劳动提升设计效率的设计师,懂得通过大数据不断优化调整生产数据的工程师。”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尚传说。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家政看来,这种“课程+项目”新模式,对于职业院校深化科教融汇、产业融合,以及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很好的示范性。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离不开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的融合应用。下一步,我们公司将深化科教产合作,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人才供需矛盾为导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孙尚传表示。
种好“试验田”,探索新模式。日前,大富科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将围绕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智能制造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多方联合开展系统培训,并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布局建设大学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孙嘉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