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
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为例,有280余种迁徙水鸟和510余种迁徙陆鸟经过此通道。
《行动计划》指出,当前,我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呈现总体改善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候鸟迁飞通道涉及范围广、保护对象多,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根据我国动物地理区划,《行动计划》将全国分为7个动物地理区,筛选了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并提出通过全面强化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对我国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整体协同保护。
《行动计划》明确,开展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行动、关键栖息地修复行动、调查监测能力提升行动以及人鸟友好行动。具体措施包括:依据候鸟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开展迁飞通道沿线高保护价值栖息地划建工作;结合三北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推进201处受损关键栖息地修复工作;组织全国候鸟资源同步调查;基于全国821处关键栖息地现状,布局262处鸟类监测站等。
《行动计划》强调,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候鸟保护基础研究及应用推广,组织开展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重大科技攻关。强化鸟类监测大数据智能采集与融合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持续加强开发建设活动对候鸟迁飞通道影响的跟踪观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