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四新”背景下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高质量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教授表示,食品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战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给本专业教材体系和课程建设提供新办法、新思路、新举措。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基础,近期教指委正在开展《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课程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意义重大。高质量教材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教材管理办法》为指导,立足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政治站位,确保教材内容质量,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董夫才表示,教材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定位,已经很大程度上从教材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向高质量教材、创新性教材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转化。“教材是集意识形态逻辑、知识逻辑和教育逻辑为一体的内容载体,本次会议的主题应聚焦教材内容如何更好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立德树人导向作用。”他认为。
江南大学教授夏文水以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为例,实证介绍了以教材建设促进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关具体措施和方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更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具有积极的启发和促进意义。
“教材应面向学生、教师和大众,兼具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高阶性、创新性、适用性,服务国家战略、紧跟教改精神、对标金课建设、深化院校合作。”国家教学名师、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彩万志认为。
通过对比国际和国内的营养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教授杨月欣指出,国际和国内的营养师教育及发展差距,希望通过建设相关的高质量课程逐渐建立一支国际专业认可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营养师队伍。
“随着智能时代到来,全球顶尖高校已陆续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指南。”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技术负责人张宁老师认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带来无限想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处于持续的进化和变革之中,如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角色转变、学习体验转变、教育更加公平及国际化等。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认为,新的食品教程应明确教育目标,适应时代发展,满足跨学科融合需要,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团队建设与协作,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体系,用以指导和调整教材建设工作;逐步完成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库和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建设;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的修订和扩充工作,逐步开展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新编教材的建设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