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
发布时间:2021-07-02 03:25:52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2037次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是努力让时光有了纵深,让岁月有了层次。回顾百年奋进历程,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正凭生态之名登上历史发展的舞台,绿水青山,风华正茂。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在全国率先开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当前行的印记成为时代发展的浓重笔墨被载入史册,今天的青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以实际行动切实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青海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切实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扎实推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青海举全省之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当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们源于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近年来,青海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IV类水质达标率100%、III类水质占比超过5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湟水河,养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被誉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经过多年流域治理,这里已经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景观,静静流淌着,为城市赋予灵动。依河而起的西宁北山美丽园、园博园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目的地,宁湖湿地公园成为众多水鸟的栖息生存地,北川河、南川河成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青海,因水得名,因水而美,因水而不可替代。这几年青海以守护好“中华水塔”为己任,全力推进河湖长制实施,今年已经是河长制实施五周年、湖长制实施四周年。目前,全省从省级层面到各行政村,5925名河湖长职无虚位、责不缺位,且我省已经将16263名河湖管护员纳入村级公益岗位,修订并实施“一河(湖)一策”,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1989年起,青海实施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三十多年几代青海人植绿护绿,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5%。在儿女的陪伴下,正在晚霞中漫步在湟水河畔的赵普老人十分感慨:“南北两山的这些绿色得来不易啊,是它们让西宁免于风沙的侵袭,是它们让西宁成为了一座‘绿色新城’。”

国家公园名片愈加靓丽

行走于广袤的青海大地,我们一定会为生态文明建设缔结的硕果而激动,推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部共建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全力以赴,为全国摸索创造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回首过往、砥砺前行。2019年,青海启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同年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2020年,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国家公园大美画卷徐徐铺开,亮起大美青海新形象。

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有基础也有底气。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

时至今日,当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步入冲刺设园的关键阶段,再去回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31项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并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15个管理体系,“九龙治水”藩篱和执法监管“碎片化”弊端有效破解。如今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愈来愈好,藏野驴成群奔跑已成常见画面,千湖美景再度归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冰川、草原、森林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在这里曾经拍到过多只雪豹、兔狲、荒漠猫等的珍贵画面。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扎实推进,已逐步形成了设立一套机构、建立综合执法和“村两委”两项机制,着力构建规划体系、保护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自然教育体系等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

今天的青海,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

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张学元表示,今后将在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立自然保护地资金保障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地科学有效管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在系统总结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申报设立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奋力推动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走在前头。

生态利民惠民成效显著

每到巡护的日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旦正多杰穿行在草原深处,守护着江源大地上的山水草木、生灵万物。旦正多杰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对他所在巡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十分熟悉。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旦正多杰每个月都能领到固定工资,生态保护成效反哺生产生活,家里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我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万多名牧民持证上岗,就业岗位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收入的增加,广大牧民不仅成为了国家公园的守护者,还成为了生态保护的受益者。

立足青海实际,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审视生态保护对青海的重要性,这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实现生态价值、责任和潜力的有效转换,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推动发展惠及民生。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村民格日就是一位生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依托青海湖保护利用成效,入驻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带,他家的收入可谓是年年见涨。像格日一样,如今的青海湖畔,很多牧民靠着良好的生态做起旅游生意,经营农牧家乐、销售特色纪念品和当地特色美食,山湖之美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往,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成为带动环湖周边各族群众创收的主要方式,生态美、生活美、百姓富相得益彰。

放眼青海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赏花海、游山水、看草原等生态体验催生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多元发展,也带动起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生态为经济发展赋予活力和动力。

生态孕育绿能、释放潜能。当前,青海正在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藏羊、牦牛、青稞、枸杞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种养殖合作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延长,我省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600个……毋庸置疑,是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高原特色农牧业造就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当一批批贴有“绿色”“有机”标签的农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青字号”农畜产品的附加值持续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鼓了广大农牧民的腰包,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效果日益显著。

多年的生态保护探索实践,为青海更加坚定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路径。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放眼未来,一个山脉水脉人脉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青海踏歌而来。(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