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的江苏实践
发布时间:2021-10-14 01:29:2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孙芳 乔洪海 郑兴  点击:6088次

◆孙芳 乔洪海 郑兴春

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指生态空间中具有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功能,能够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比如湿地、河流、山地和林地等。江苏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日前公布2021年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奖补名单,省财政厅将为入选项目共拨付4650万元,用于建设改造和污染防治等工作。

目前,江苏生态缓冲区以湿地为主。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在太湖、长江、京杭大运河沿岸以及城市近郊、工业集聚区周边等区域,整合湿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建设起生态屏障。

以太湖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例,这一地区以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地形为主,以传统的茶树、果树种植为主要产业。长期以来,这里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随着地表河流或雨水冲刷直接排入临近的太湖。建立生态安全缓冲区后,在临湖一线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滤料等组成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对进入太湖的污染物进行拦截。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太湖的总磷量7.29吨、总氮量67.4吨。

“十四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各地积极开展新探索、新实践。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进行水治理的新举措,有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对各地做好相关工作有如下启示:

一是综合分析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生态安全缓冲区建立在区域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上,建设过程中严禁破坏现有的生态系统。建设前,要充分做好生态现状调查,综合分析生态环境自然禀赋,充分利用山体、湿地等自然要素,采取切合当地实际的举措,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隔离带。比如,苏州市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的建设充分考虑了需拦截污染物的种类,结合消夏湾区域山形水势,选定最佳位置,建设垂直湿地,拦截山体径流,吸附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拦截效果显著。

二是缓冲区着重依靠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注重因势利导,让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自净作用,尽量减少过多、不必要的人为干扰。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投入,又可以长效保持生态成效,提高项目稳定运行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伴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其自身净化能力也逐渐加强,不能急于求成。

三是先期试点探索经验,逐渐扩大建设规模。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实践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效益显著,但切忌一哄而上。鉴于投资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可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先期试点。比如,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在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时,首先划定一小块水域进行试点种植。先选用7种挺水植物,最后从中优选了5种;试验了8种沉水植物,最后证明只有篦齿眼子菜和狐尾藻能够适应区域环境。在试点探索后再进行全面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