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在绿色转型中绘就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发布时间:2022-02-24 07:0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阮煜琳  点击:2863次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中国如何在绿色转型中绘就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从雾霾频发到日常的“北京蓝”,从污染最严重河流到如今的水清岸绿,从垃圾围城到电商小镇,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要污染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并正以青山绿水为底色,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千里江山图”。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耿车镇大力发展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闯出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也把耿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场”。2012年,耿车被原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

2015年底,仅66天时间,耿车镇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20万吨塑料残料从河塘沟渠挖走。后经复垦土地、整治河塘沟渠、栽植苗木,逐步重现水清岸绿。

耿车,是中国绿色转型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本。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中国多个地区环境承载逼近“天花板”,面对巨额的生态欠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成为必然选择。

“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就不会有金山银山。”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说,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壮大金山银山。这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中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同时,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中国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从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民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3微克,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中国动员各方力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黄润秋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生态文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树立培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恒心,保持全身心投入绿色发展的历史雄心,按照既定的目标和部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继续描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画卷,深入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的世界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