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深化区域水生态保护协作
发布时间:2022-03-09 07:19:2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黎  点击:1196次

清透碧蓝的天空,晶亮洁白的雪花,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运动员们最美的衬托。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

蓝天的底色更纯,公众的幸福感倍增,离不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工程,尽管在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挑战。”今年全国两会,农工党中央的一份“关于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提案建议,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以资源环境承载和碳达峰为约束,规划区域产业结构、产能规模及水资源分配等,深化区域水生态保护协作,推动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监管一体化发展。

◎聚焦减污降碳,统筹推进区域结构调整

“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区域大气环境治理仍需加大力度,产业结构偏重偏旧偏粗放、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柴油货车等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工党中央的提案直指问题。

由于产业布局缺乏区域统筹,大气污染区域传输影响明显,一些地区污染企业“环城围市”现象依然存在。以天津为例,2020年天津市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约30%以上的PM2.5来自于区域输送。

产业结构偏重、交通物流仍以公路为主,导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仍显任重道远。

提案为此建议,京津冀区域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要抓手,将减污降碳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

建议国家层面建立重大项目区域会商、联合审查机制,统筹区域重化行业产能分配、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实现污染影响“区域最优”。

从顶层设计层面,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产能规模、产业布局、能耗总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分配等;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专项规划。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架构下,捋清京津冀各地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职责清单。”提案为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出谋划策,强调区域应推动完善跨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检查执法。

“针对‘飞地’监管问题,推动建立生态环境联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飞地’联合执法体系,妥善解决‘飞地’环境管理体制障碍。”提案中这样表述。

◎强化协同治理,臭氧污染联防更要联控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这是写入“十四五”规划中的愿景目标。

对身处京津冀地区的公众而言,蓝天的变化“眼见为实”;“历史最优”“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等字眼,在三地的新闻中“捷报频传”。

可即便如此,还远远未到可以“喘口气”的时刻。

犹记得2021年10月,京津冀区域持续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充分表明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没有完全摆脱气象条件的影响。

“有的城市认为本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对可能到来的外源输入污染放松警惕,采取的应对措施忽略了周边城市可能传输带来的污染状况,最终导致污染叠加。”在河北省廊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春元看来,区域内每个城市、包括污染排放总量偏少的城市,在应对每一轮重污染过程中,都应在精准分析本地污染源的同时,全面了解周边城市可能带来的影响,更加全面客观地制定本地防控措施,“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

此次农工党中央的提案中强调,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一步完善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联动长效机制。

持续关注、参与推动区域联防联控政策落地的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对记者表示,目前京津冀地区总体来说大气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显著,联防联控机制运行较为顺畅,但应对区域内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秋冬季时节,在联动上仍缺乏更完善的措施。

“这也与目前大气的监测预测能力水平相关。有时提前一周左右的大气预报,往往使得区域应急响应的时间有限,采取的措施也有限。”彭应登进一步指出,“所以功夫更应该用在平时,进行精细化、常态化管控,站在城市群的高度上统筹考虑。”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中还建议,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及前体物联合监测,推动建立臭氧污染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对此,彭应登深表赞同,并强调说,“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大是重要原因,且针对复合型污染的治理在目前区域协作上效果不够理想。下一步,在继续强化PM2.5治理的同时,京津冀地区也应加快补齐臭氧污染防治短板,精准发力,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

◎管好水用好水,深化区域水生态保护协作

“多年来,海河流域以全国1.3%的有限水资源量,承载着全国10%的人口以及京津冀等2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相比大气治理取得的亮眼成绩单,京津冀地区水生态保护问题仍面临诸多挑战。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06%,水资源过度开发挤占了大量生态环境用水,流域水资源、水生态形势严峻。农工党中央的提案紧盯区域“用水治水”这一民生议题。

承担京津冀地区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研究课题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告诉记者,尽管针对区域内重点河流,成立了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联合处置工作协调小组以及永定河流域市级河长联络办公室等,有力推动了京津冀水污染防治协作的组织和落实;津冀、京冀分别实施了引滦入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在探索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上迈出重要步伐。

“但三地目前仍缺乏区域性、统一的水污染协同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统一,治污成本差距较大,联防联控机制未完全发挥作用。”董战峰表示。

山水相连、你我相邻。农工党中央的提案为区域治水“谋划出路”。提案强调,要完善流域治理上下游联动机制,建立京津冀三地跨界河湖湾长制;推动建立基于生态流量的海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机制,努力做到入境河流“有水”。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董战峰则进一步提出,推动京津冀地区水污染防治协同立法,乃是当务之急。

“同时应尽快制定区域统一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为圆心,从内向外、分步分时实施统一标准。实行统一的违法处罚标准,防止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区域内标准‘洼地’转移。”董战峰说。

在他和团队的研究中,建设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公布京津冀三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信息、环境监测实时数据等,同样是更好助力联动监管的重要手段。

“总之,对京津冀地区而言,治污攻坚是集体行动,显然应该站位更高、提升认识、形成共识。”董战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