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落带上的“树坚强”,如何守护长江三峡?
发布时间:2022-05-13 13:41:0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5337次

  蒙蒙雨雾,满眼青翠,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的沿江堤岸,中山杉林里,陈愉和李顺梅觉得自己误入了“仙境”。作为重庆三峡学院“衫峡青”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们和同学多次来到这里,为林木测量、记录,清理垃圾,守护着这片即将没入绿水中的“森林”。

  高峡平湖,潮起潮落,这里形成了三峡库区特有的消落带,其生态恢复与治理被称为世界级的“生态难题”。从2009年起,万州区专门引进中山杉在消落带进行栽种,一年间,它们半年被绿水淹没、半年回归青山,顽强地存活下来,在长江两岸形成一道漂亮的风景线,守护着三峡的绿水青山。

  如今,它们迎来了更多的环保志愿者,更是绿色希望的守护者。

  消落带上的“世界难题”

  万州区林业和草原局林科所高级工程师任凭,不仅对林木十分熟悉,更对眼前的长江水文情况了如指掌。

  “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位最高可达175米,非蓄水期只能在145米左右,落差近30米。”任凭告诉记者,库区水位周期性大幅度涨落,岸边的泥土半年裸露,半年淹没,形成大面积的消落带。

  消落带给库区生态尤其是水生态带来巨大影响。消落带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相当一部分氮、磷等被植被过滤吸收。

  然而当消落带形成后,原本岸边的植物无法生存,拦截和过滤等功能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对消落带的生态保护治理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在消落带栽种植物无疑是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但由于植物半年时间都要淹没在水里,且消落带的土壤大多贫瘠,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为保护水质,还不能施肥等因素,栽种何种植物给包括任凭在内的专家出了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大、落差大、气候反差大,让其生态恢复与治理更成为一个世界级难题。

  凭借对植物长年累月的研究,任凭率先想到了中山杉。中山杉是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用雌性落羽杉母本和雄性墨西哥落羽杉母本杂交而成,为半常绿高大乔木,树干挺拔、树形优美,具有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最关键的是中山杉根系发达,可深入3米以下土层,通常有数条主根,大量细根,能起到良好的固土防沙效果。”任凭说,2002年初,万州引进了两万株中山杉进行试种,经过观察,中山杉是较为适宜在长江消落区栽植的树种。

  半山半水的“树坚强”

  2009年春,为配合三峡水库首次蓄水,万州区林科所从林场基地移栽208株中山杉,种在万州区沱口镇福利院外侧、水位165—175米的消落区里。

  2010年3月底的一天夜里,江水突然退去了一米多,任凭来到沱口福利院外侧发现,原本淹没在水里的部分中山杉露出了树梢,树枝上的新芽迎风萌发。

  新芽的出现,代表着中山杉在长江生长的希望,也让任凭看到了治理消落带的希望。随后,万州区稳扎稳打,由浅入深,在170—175米的水位区间进行试验性栽种。

  经过几年的淹没浸泡试验,任凭发现,苗木存活204株,死亡4株,保存率达到98%,苗木生长表现正常。苗木胸径达15—18厘米,树高7-9米,无病虫危害,浪刷作用后的自身恢复能力较强。

  这些充分证明了中山杉在水中存活的能力。为探索更低水位的适应性,之后的几年,任凭和同事来到新田镇、瀼渡镇、大周镇等地的江边消落区在165—175米范围内种下中山杉试验示范林。

  13年来,三峡库岸的中山杉林由两百余株壮大到如今3200余亩,覆盖库岸70余公里,中山杉盘错的根系保土固土、涵养水源,将荒凉滩涂换装为绿色森林。

  在大周镇中山杉示范林,树木成荫,生机盎然。大周镇村镇建设环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林东告诉记者,顽强的中山杉也俘获了当地市民的心,他们更爱称中山杉为“树坚强”。如今,大周镇正在开展提质增效项目,补植新造林施工面积超过150亩,苗木上万株,当地也逐渐形成稳定、健康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消落带岸线植物群落和生物更加丰富。

  不仅如此,依托中山杉林,大周镇还倾心打造了观景平台、休闲广场,通过观光休闲、自然科普等方式引导市民保护、爱护中山杉,来这里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守护库区的志愿者

  事实上,对于中山杉的爱与护,从它种植在消落带的那一刻起,万州人民就投入了全部。

  万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建军告诉记者,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的学生已经在南滨公园实地认领中山杉,并定期对中山杉林进行维护。

  而在大周镇的中山杉示范林,万州区人大、政协、司法局等单位,对树木也进行了认领。每年植树节,大批市民会自发来到江边,栽种树木或为树木培土。

  重庆三峡学院作为三峡库区内的唯一本科高校,为保护中山杉还组建了“衫峡青”志愿服务队。校团委副书记王峰向记者表示,组建至今,虽然志愿服务队队员先后毕业,但队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生态保护的意识深入莘莘学子的骨髓。每年,重庆三峡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到示范林,对树木进行测量、记录,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信息上报给林业部门,为树木的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在距离大周镇中山杉示范林不远处,重庆三峡学院正在筹建长江上游河库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察研究站。该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王可洪告诉记者,观测站将对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库区生态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雨后天晴的中山杉林里,陈愉和李顺梅在感叹美景的同时,也和更多志愿者一样,扎下平凡的梦想——像中山杉一样,扎根三峡,守护库区的水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