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始终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抓手积极推进。如何应对推进过程中的发展挑战,高效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备受业内关注。
2023年服贸会期间,在绿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金南,生态环境部固体司副司长温雪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等与会嘉宾共同就以上话题展开交流。
“无废城市”建设由点带面逐步铺开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据悉,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于2017年启动,2018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温雪峰表示,经过多年实践,“无废城市”的建设正由点带面逐步铺开。在城市层面,已指导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编制印发实施“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无废的理念逐步得到大家认同。从国内看,河北、山东、浙江、云南等省份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地方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条例;从国际上看,第7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零废物日”。
王金南表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北京市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逐步推进无废园区的建设,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25年力争创建三到五个无废园区。在制造业绿色发展方面,将大力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鼓励企业推行易拆减、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及产品开发利用,推广绿色包装,逐步提高可再生资源替代使用比例,支持企业使用再制造产品。
如杜祥琬所言,“无废城市”启动五年以来,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新型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众社会意识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
推进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无废城市’的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地区部分项目融资难度大;二是数字化在固体废物领域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在推动固体废物减污降碳、形成增效方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温雪峰这样谈到。
杜祥琬表示,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气候变化、能源、经济、环境、生态等多重压力不断叠加,这些都显著提高了我国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必须认识到,我们在理论创新、制度设计、科技发展、产业培育、公众教育引领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仍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新一代的持续努力来不断推进。”
今年7月,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强大动力,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建设。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扎实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三是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工程项目落地。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厚“无废”文化氛围。
温雪峰表示,总体而言,“无废城市”建设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刚刚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肯定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对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一步需要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形成政产学研的推动合力;二是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的路径;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特别是数字化赋能固体废物处理,‘无废城市’建设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体量大,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较多;四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深化各方面务实合作。”
据悉,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提出“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完善污水、垃圾等收费机制,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素保障。”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部分试点城市,探索利用政策性资金来支持“无废城市”建设,鼓励各地加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解决融资难题。
数字化、绿色化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院长陈勇表示,“无废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点滴做起。通过“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得到了几点启示:一是在“无废城市”推进的过程中,要强调无废固废的精准处置,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二是要从社会细胞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无废社区、无废学校、无废工地等;三是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来支撑“无废社会”建设,尤其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支撑;四是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数字化的科学管理和指导。
“打造‘无废城市’,关键还是要看产业结构和城市产业能级的变化情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秦海林在分享题为“推进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四大平衡与五大着力点”的主题报告中这样谈到。
秦海林认为,从源头上来讲,要坚定推进能源绿色化,打造产业绿色的供应体系。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要从产业结构、项目、产品等维度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在科技赋能方面,要加大新技术的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AI大模型的使用,对于绿色化制造、绿色化生产都能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生态构建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低碳、绿色的产业生态。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调查统计,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结构快速优化,以综合环境服务、环保管家、智慧环保、“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的现代环境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环境服务营收占比超过60%。数字化已成为企业、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清华大学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认为,“无废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要逐步实现从“无废城市”试点过渡到“无废社会”。在他看来,当前,“无废城市”建设从城市层面推动是容易落地的;从国际层面推动,不仅会为中国的“无废城市”建设带来新鲜血液,而且有助于将中国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国际上去,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治理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