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上荒漠化治理的绿色答卷
发布时间:2023-11-14 12:33:3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admin  点击:4542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因面临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等不利自然因素,这里常年受风沙危害影响,荒漠化面积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64.18%,荒漠化治理任务重、挑战大。

  在新疆,人与荒漠化的博弈持续而久远。

  自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从一期工程到五期工程,再到如今的六期工程,45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275.72万亩,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趋势。

  阿克苏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是新疆荒漠化重点地区,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部分。

  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一个年降水量仅6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400—2600毫米的地方,土壤贫瘠、黄沙弥漫。

  1986年,阿克苏地区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正式启动绿化工程。然而,荒漠化地区造林谈何容易?当年春季种植的4000多亩防护林成活率不足10%。

  面对困境,阿克苏人民没有止步,先后组织近百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分析研究、论证试验,最终决定采用“修路、平地、引水、压碱”等植树措施,实施宽幅林带把阿克苏围护起来的方案,先建防风林后建经济林,技术成熟后,由北向南逐步推进,渐次铺开柯柯牙绿化建设。

  200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引入社会力量,让绿水青山的红利惠及各族百姓。以此为开端,阿克苏地区实现了从单纯种植生态林向生态林、经济林并重的转折,也形成了“以林养林”的模式。

  30多年来,阿克苏地区组织了上百次绿化造林大会战,390万阿克苏人秉持“柯柯牙精神”参与其中,成为全世界荒漠绿化的典范。柯柯牙纪念馆内展示的5幅卫星遥感影像图,清晰地记录了阿克苏荒漠绿化以柯柯牙为开端,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美丽变迁。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一项壮举,也是新疆防沙治沙工作的缩影。

  和田地区自1978年实施三北工程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修复等一系列荒漠化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659.36万亩;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项目完成沙区人工造林6.8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202.38万亩,还建立了10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面积177.8万亩;完成环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项目69.53万亩,以及光伏治沙12.58万亩、公路两侧工程固沙5.08万亩。风沙天气由过去每年220天下降至现在的180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奇台县位于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自1998年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起,每年春秋季都会组织上万人赶赴沙漠前沿撒播绿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奇台县在沙漠前沿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带,与355万亩封育天然荒漠林共同组成一道绿色屏障。如今,沙漠边缘已形成半固定沙丘,梭梭、红柳长得郁郁葱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在新疆各地,防沙治沙的绿色奇迹正在上演,但对于水资源短缺且用水困难的新疆而言,如何引水用水是确保治沙成果长久可持续的关键一环。

  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为示范引领,阿克苏地区相继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台里克区域等3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

  2020年,阿克苏地区第五个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工程启动实施。

  来到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在艾西曼地区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工程现场,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沙枣等植物蓬勃生长,不远处一排排挺立的新疆杨在微风中摇曳,绿意甚浓。

  “工程没有改变当地地貌,在沙丘上种植梭梭,在较为平坦的沙地种植沙枣、胡杨等乡土树种。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梭梭根系附近已鼓起了沙包,表明根系已把沙子基本固定。”阿瓦提县林草局副局长蒋丽丽向记者讲述这片沙地是如何绿起来的。在记者身边,种植两年的梭梭已有一米多高。

  除了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利用城市再生水、农排水进行荒漠化治理是该工程的一大特点。

  阿克苏地区林草局党委委员、托峰局局长杨纯介绍,在艾西曼地区工程附近,建立了蓄水池并安装了电泵增加压力,利用自然高差和电力输送水进行滴灌,这种方式不仅用水量小,还规避了因漫灌带来的盐碱问题。

  蒋丽丽表示,阿瓦提县每年大约有5000万立方米再生水可利用,目前已经利用再生水完成生态修复24万亩。随着植物日益葱茏,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回来了,这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正持续向好。

  水资源紧缺问题也困扰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做好“绿文章”?库尔勒市和且末县正在积极探索。

  库尔勒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年均降水量仅60.9毫米。近年来,库尔勒市统筹做好节水、蓄水、调水、管水,大力植树造林,完成荒山绿化面积10万余亩;同时,深入实施孔雀河中下游生态环境改造提升、龙山防护林修复等工程,“半城梨花半城水”的生态宜居景观已然形成。

  且末县地处沙漠腹地、无地表水资源且地势不平,在2000年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推进防沙治沙工程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将滴灌造林技术大面积推广,每年以万亩的速度推进工程,栽植胡杨、沙枣、沙拐枣、柽柳、梭梭等34种沙生树种。多年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通过采用滴灌技术,种植红柳、胡杨、沙拐枣、梭梭等树种,建起长约23公里、宽1—7公里不等、面积约12.5万亩的生态绿色长廊,有效阻止了沙漠由东向西移动侵蚀绿洲。

  如今,新疆初步建成了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全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2平方公里,首次实现“双缩减”,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从此成为历史。

  新疆交上了一份荒漠化治理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