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雄安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充分发挥“样板效应”的内在要求。
雄安新区生态产品价值巨大。“千年秀林”和白洋淀湿地是雄安新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生态系统。笔者采用市场比较法推算,百万亩“千年秀林”和360平方公里白洋淀湿地生态价值分别约为58亿元/年和48亿元/年。若考虑京津对优质生态产品的刚性需求等因素,雄安新区两大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更高。
雄安新区牢牢把握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碳汇交易、品牌赋能、生态旅游、精准产业、生态补偿、生态银行六大转化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雄安样板”。
转化机制之一:碳汇交易机制。理论上,只要能准确核算生态系统碳汇量并得到相关机构确认,就可以上线交易获得“卖碳”收益。随着全国碳市场后续相关金融产品的推出(如碳配额抵押融资、碳汇远期等),可以更多元化地推动碳汇交易。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碳库”,固碳增汇作用显著。将“千年秀林”积极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或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项目,按照国际通行的林业碳汇方法学标准开展“千年秀林”碳汇资产开发设计、核证、交易等,获得碳汇收益。此外,通过碳汇质押贷款和远期约定回购等方式拓展营林资金来源,形成育林和更新资金闭环,推动形成“千年秀林”碳汇金融服务体系。
转化机制之二:品牌赋能机制。品牌能有效体现物质生态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文化旅游康养等服务产品的差异性,是产品具有优质生态环境要素的证明书和鲜明标识。品牌赋能是通过特色、优质、精品、名品化发展,有效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雄安新区重大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平台优势,打好“雄安”品牌。构建“雄安”“白洋淀”“千年秀林”等地理标志性独特品牌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健康的“雄安品质”辨识度,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文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转化机制之三:生态旅游机制。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激活各类自然和人文资源要素,以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全域视野打造适应个性化需求的特色精品文旅路线和绿色产业集群,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面向全球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转化机制之四:精准产业机制。立足区域特有生态资源禀赋,精准嫁接“生态+”优势,构建生态友好的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集约特色化经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
聚焦雄安蓝绿生态本底,发展都市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基于雄安智能、绿色、低碳、创新的国家战略定位,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精准打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万亿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创建“生态园区”“零碳园区”“零碳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圈。
转化机制之五: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因涉及公共性和外部性,其价值实现更多需要政府参与。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补偿和地区间横向补偿,如中央对地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跨界流域补偿等,是政府主导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
白洋淀流域现有10条较大河流入淀,入淀河流水质波动大、污染来源复杂,其综合治理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一方面,雄安新区和白洋淀周边区县是国家单列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同时中央财政已将白洋淀上游流域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可以根据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效果、“千年秀林”生态质量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探索京津冀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白洋淀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
转化机制之六:生态银行机制。通过成立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平台(生态银行),对零散化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再通过生态资产专业化整合(形成优质“资产包”)、生态产品市场化运营,有效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原始产权者通过股份或租金获得收益分成。
“千年秀林”基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每棵树建有自己的“身份证”(唯一二维码标识),充分发挥“数字森林”大数据系统优势,开发面向个人(企业)的碳账户体系,通过苗木认养、购买碳减排量等方式进行碳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拓展碳资产应用场景(如碳积分可折扣旅游门票等),推动个人(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与盘活“千年秀林”碳资产形成良性循环,打造“双碳”治理数智平台的雄安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