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 解决省界空气污染难题
发布时间:2023-12-20 20:16: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dmin  点击:1544次

  宋杨

  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对省界两侧20公里内的涉气重点行业新建项目,以及对下风向空气质量影响大的新建高架源项目,有关省份要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这是基于现实情况提出的要求,为解决省界大气污染难题提供了具体对策。

  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为了尽早到达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会更加细化严格。在这个阶段,各地政府需要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治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等关键环节入手,从根源上减少本行政区域污染物的产生。另外一方面,还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安排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上风口、下风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要考虑对邻近地区的影响。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减少污染对本地的影响,把项目布局在邻市邻省地带,出现了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问题。

  曾有媒体报道,河北某市为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把原本位于市区的钢铁等重污染企业搬迁至南部县城。但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址位于省界地区,距离河南某市市区仅有几公里。本省的环境压力减轻了,但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却随风吹到了位于下风向的相邻省份,并因污染转移造成两地嫌隙。

  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地方都曾发生,除了上风向影响下风向的,还有相邻行政区互相影响的,都认为本地的污染是从其他地方吹过来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污染一旦产生,污染排放量就已经存在,对于整个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并没有任何益处,甚至由于环境治理存在跨省扯皮,还会降低治污效率,影响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布局和进程。虽然这类问题很难解决,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一省之内若出现跨界污染,省级层面可以制定政策机制加以解决,但省与省之间就比较难协调。

  令人期待的是,这种上风向省份缺乏动力、下风向省份没有权力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行动计划》直面矛盾,抓住省界污染难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今后,省界两侧20公里内若要新建涉气重点项目,需要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考虑好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案:如果项目建在这里,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哪个省份的影响更大,当地是否有环境容量?如果对邻省的影响更大,那么项目选址是否合理?如果必须落地此处,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应该更严一点,且需要符合所有相关省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同时,还可考虑项目建成运行后,是否要对相关省份给予生态补偿。

  对于高架源项目来说同样如此。高架源项目是指向高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涉及电力、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高架源污染物的排放传输距离远,扩散面积大,若再受到风向影响,受波及的地方不仅范围更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更大。因此,对项目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北京冬奥会、APEC等重要活动期间被称赞的蓝天白云,并非仅靠一城一地就能实现,而是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共同努力,其中就包括河北对高架源实行的严格监管。

  《行动计划》则是更进一步,要求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从源头把好关,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末端治理成本。找出相关省份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也有利于项目后续的顺利推进,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跨界环境治理中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污染物的跨区域传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将相邻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行动计划》实施后,在省界新建涉气重点行业项目时,就不能再由一地政府说了算,而要在环评阶段就开展科学研判,相关省份一把尺子管理,在源头解决跨界污染难题。还可以成立跨部门、跨行政区的信息通报、工作协调等机制进行统筹,以“一盘棋”思维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促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