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考察黑龙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形态,旨在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不断增强,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赋能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形态,不仅包含传统的物质生产力,更强调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体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生产力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强调将绿色发展作为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内涵和必要条件,生产力形态不再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激发内生增长潜力,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的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技术革命驱动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绿色金融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通过构建高效、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将社会资本引向具有生态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绿色金融通过风险评估、定价和管理机制,帮助投资者识别并规避环境风险,也为绿色产业创造价值,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更多资源投入绿色产业之中,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从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生产力的根本性跃升。
赋能的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即那些基于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产出、高质量特征和绿色发展导向的生产力,以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形态的升级换代,更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助推新型生产关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涉及多个层面的社会经济改革和创新。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生产关系有着显著的塑造和影响作用,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合作模式等方面。其中,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方向,需要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更加稳健、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金融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者之间的权力分布和利益分配,应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股权众筹、创业投资等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形式发展,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中来。
优化要素创新配置。对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等多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整合与配置,能够更好地推动发挥各要素效能,激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绿色金融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和参与者结构的改变上,还体现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机制完善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发展的能力提升上。需要积极推广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提高市场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创建绿色金融市场,推动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成熟,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有利于满足新质生产力企业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多元化资金需求,推动数据和生态要素在新质生产力构建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利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提升风险管理与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与社会责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企业取得长期成功、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础。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稳定性和持久动力,需要降低因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带来的企业发展风险。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识别、量化和管理环境风险,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规则,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实行严格的信贷约束,对绿色产业给予优惠政策,在进行绿色投资和绿色融资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有利于避免产生不良资产和系统性风险。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因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确保金融资源流向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和项目,从而保障安全稳健地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国际竞争优势与影响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对接国际高标准,扩大各种资源的来源和配置范围,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促进高端要素汇集,构建全球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秩序的构建,以体现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领导地位。通过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发起或参与重大绿色金融项目,可以塑造国际规则,引领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潮流。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展示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良好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推动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提升,也将通过技术输出、知识产权共享等形式,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软实力。
制度与政策建设
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监管体系和交易平台;定义和标准尚未统一,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建立较为一致的绿色金融定义和评估体系。因而,需在战略、投资及创新机遇下积极推动制度与政策建设。
首先,继续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与激励政策,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范畴、目标和原则,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标准与评估体系,优化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的规章制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导,降低绿色金融的投资风险;同时强化对绿色金融活动的监管,确保金融资源有效投入绿色产业中。
其次,完善环境和社会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建立绿色项目和企业评价体系,对绿色金融支持对象进行认证和评级,便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做出绿色投资决策,提高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积极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