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9日讯(记者 魏金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下一步将有哪些重点工作?在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就此作出回应。
张志锋表示,“十四五”以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坚持综合治理、协同发力,持续深入推进攻坚战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出实招、见实效。2023年,攻坚战区域内的41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1%,200多条国控和省控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V类。与此同时,控源带来水清,2023年,三大重点海域近岸水质优良比例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升8.8个百分点。
二是各项攻坚行动和配套的工程措施进展顺利。三个重点海域已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约92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约110公里,治理互花米草约3800公顷。
三是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不断夯实。各相关部门组织沿海地方持续开展涉海环境风险源的排查整治,加快推进监测应急船舶的配备、应急设备库的建设等。
同时,张志锋谈到,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三大重点海域面临的总氮等污染物排海压力仍处高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还需较长一个时期,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
对此,张志锋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抓紧抓实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等关键任务,深入推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区域协同的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三大重点海域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二是以红树林、自然岸线、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和各类海洋保护区等为主要对象,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常态化监管,不断提升重点海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是以驻点帮扶组、综合专家组等为重要支撑,统筹国家和地方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紧盯各地在攻坚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形势分析、风险预警、问题整改,抓“一河一策”“一湾一策”精准治理,着力推进各方履职尽责、各项任务落实、各领域政策协同,共同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