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地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项目(简称“绿岛”项目)申报之际,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少数优势显著的企业,竟因自认为不符条件而主动放弃了角逐“绿岛”项目的机遇。
众所周知,环保“绿岛”项目能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治污成本,通过集中处理模式分摊成本,使企业的环保投入更为可行;有助于提升治污效率与质量,凭借专业团队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精准高效处理污染物,确保达标排放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吸引企业汇聚形成产业集群,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的“绿岛”项目,为何申报情况不尽如人意?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企业对自身的评估往往不够精准和全面。部分企业仅凭初步的申报条件,粗略地与自身情况进行比对,便仓促断定自己不符合条件。这种片面的自我认知,犹如给自己戴上了有色眼镜,致使企业轻易忽略了自身潜在的优势以及可以改进和提升之处。
其次,企业对申报条件的理解存有偏差。“绿岛”项目的申报条件在表述上较为专业,甚至可能显得晦涩难懂。企业在解读时容易产生误解,错将一些具有弹性的条件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影响了申报的积极性。
再者,企业对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了解与投入不足。由于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企业很可能会认为自身难以满足技术要求,担心在科技的马拉松竞赛中掉队,进而放弃申报。
为重塑企业申报“绿岛”项目的信心,生态环境部门应多措并举,鼓动更多企业踊跃申报。
优化对企业的宣传指导。生态环境部门可制定系统且全面的宣传策略。通过个性化宣传、视频演示、实地参观、互动式宣传、案例对比、发布详尽的解读文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绿岛”项目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以及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深入解读项目的核心内容和潜在收益,将复杂的申报条件表述通俗化,规避歧义,助力企业精准理解申报条件,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以及改进方向,让企业充分了解“绿岛”项目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帮扶。生态环境部门可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在环保技术方面的难题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优化工艺流程等,并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升企业自身的环保技术水平,使之具备达到申报要求的能力。
构建企业预评估体系。综合考量企业的环保现状、发展潜力以及对“绿岛”项目的适应性,对拟申报企业进行预评估。在预评估过程中,要尊重科学,避免夸大成绩、遮掩问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形,对技术报告数据结论多方求证、反复核对。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对于有潜力但暂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和指导,帮助其逐步达到申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