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水中大熊猫”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
发布时间:2024-08-28 16:32:4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600次

  本报丽水8月27日电(记者陆健 通讯员舒旭影、寿忆梦)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鼋,已在自然界生存了1.75亿年。今年6月底,浙江省青田县母鼋“贝贝”产下首批鼋卵,共计48枚,其中有47枚成功受精的鼋卵被放在增殖放流站的控温车间内进行孵化。日前,31只幼鼋陆续破壳而出。截至目前,青田县瓯江鼋数量达到121只,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

  浙江的瓯江流域是鼋的故乡。20世纪,受外界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5年,当地渔民误捕的2只瓯江鼋被移交给青田鼋省级保护区管理处,寄养在滩坑水电站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野生鼋的自然孵化工作自此启动。到2022年,共人工繁育出子一代幼鼋88只。

  8月26日上午,记者在浙能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看到,保温箱里几只破壳的幼鼋慢慢探出了脑袋,在装有蛭石的盒子中缓缓爬行,探索新世界。站长叶承义每隔两小时观察一次幼鼋的孵化情况,并按时为它们喷水加湿,确保这些小生命健康成长。

  “孵化期间,我们每两天观察一次,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度左右,并根据湿度情况适时喷水。第一只幼鼋孵化后,我们调整为每两个小时检查一遍。”叶承义说,随着幼鼋相继孵化,他还要为已经完成脐带脱落的幼鼋进行称重、登记。

  截至8月27日上午10点,历经60余天,47枚成功受精的鼋卵共孵化出31只幼鼋。其中,最早孵化的两只鼋体重分别为11.8克和12.3克,身长分别为5.85厘米和6.35厘米。

  2022年,青田县在浙能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首次实现鼋的人工辅助繁育和保种,其受精率、孵化率和幼鼋成活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过进一步适应性驯化养育,再过一两年,这些瓯江鼋就可以放养流域野外,自然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