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经常被医生询问血脂的相关情况,为什么这些医生如此关注这项指标呢?答案就是,血脂异常升高与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这两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发病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那么血脂指标包括哪些项目呢?发现血脂异常后我们需要如何处理呢?
其实,血脂紊乱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血脂的来源有二:一是外源性的,即消化道吸收来的脂质类成分(也就是吃进来的);二是内源性的,即由体内组织动员或由肝脏合成而来的,因此即便有些患者管住嘴,也很难将血脂降到理想范围。临床上心血管疾病诊断常用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其他血脂指标如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亦有相关报道其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坏胆固醇,在血脂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因为许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都发现,这个坏胆固醇体内含量越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就越高,也伴随着更高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目前最新国际血脂指南及我国血脂相关指南均推荐低密度脂蛋白作为治疗的靶点。总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因其水平易受到饮食等因素影响,通常建议禁食后空腹采样更为准确。
那么,为何血脂会升高?血脂升高的病因,一般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遗传因素、基因缺陷相关,多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饮食因素也是导致摄入过多的脂肪成分,使血液脂质紊乱。继发性高脂血症多见于以下几种疾病的伴随症,如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病、胰腺疾病、肥胖患者。据统计,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究其原因与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在于对个体进行心血管总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对应的防控措施。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及指南均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相反,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危险,可见,脂质代谢紊乱会伤“心”。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降脂治疗?血脂目标降低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简而言之,就是在选择降脂药物、确定启动降脂药物的时机或降脂的目标时,都是因人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