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7万人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刚穿上防护服,衣服就全湿透了
发布时间:2020-06-23 17:20:00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方云伟  点击:229次

阅读提要“其实接到有几秒的时间脑子里边都是乱的,因为对于紧急而未知的事情,总会有一点焦虑。”曾进介绍,几秒钟后,他让自己冷静下来,并迅速安排好了科室的相关工作,赶到集合点参加培训,5点便从医院出发赶往大兴区高米店街道。

 

(健康时报记者 王艾冰)   “因为是夏天,刚穿上防护服半个小时衣服就全部湿透了,但是一心投入工作时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支援大兴区核酸采样应急医疗队长曾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根据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6月13日以来至6月20日6时,全市核酸检测已累计采样229.7万人,日均检测量达29万人左右。

如此高效的核酸检测如何保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护士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大兴区核酸采样任务医疗队长吴鸥的话说, “3点接到任务,4点就要出发,并且出发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要去多久。紧急任务对于我们来说很常见,任何任务于我们而言就是命令,我们义不容辞”。

 

\

大兴区金星公园核酸检测现场。 吴鸥供图

 

“多做一份核酸,北京的防疫工作就往前推进一步”

6月17日下午2点17分,正在医院值班的曾进收到了支援大兴区高米店街道核酸检测的通知,“院里面接到通知,需要抽调人员去大兴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可能比较急,今天就要走,具体的时间和工作环境都是未知的,你愿不愿意去?”

曾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他的回复是,“可以,需要待多久,我就待多久,因为每做一份核酸,就意味着整个北京的防疫工作就往前迈进了一步。”

“其实接到有几秒的时间脑子里边都是乱的,因为对于紧急而未知的事情,总会有一点焦虑。”曾进介绍,几秒钟后,他让自己冷静下来,并迅速安排好了科室的相关工作,赶到集合点参加培训,5点便从医院出发赶往大兴区高米店街道。

因为有室外核酸检测采集的经验,在大巴上,他告诉队员,“穿上3级防护,可能衣服马上就是被汗水浸湿,大家一定要有一些心理准备。”也正因为如此,为了确保队员的安全,曾进把前去支援的20位医护人员分为两组,以防止有队员突发不适。

“开始半个小时后,我就感觉衣服全部湿透了,但是因为接岗的时候是人流高峰期,前来检测的居民一个接一个,虽然难受,但很快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只是想抓紧时间取样,减少大家的等待时间。”曾进说。

换手套的时候,前来检测的市民,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被浸湿的双手以及护目镜上由水蒸气积攒起来的水滴。“有很多市民看到这些就会说,辛苦你们了,这么热,还过来给我们做检测。”曾进告诉记者,其实每次能听到市民说一句谢谢就已经很很满足了。

6月17日,大兴区高米店街道升级为中风险地区,“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街道至少已经有一位确诊患者。”曾进告诉记者,“前来检测的市民很配合工作,也没有看出特别紧张和恐慌的情绪,并且防护做得也非常到位。”

“我现在还是待命的状态,后续有突发的任务或者长期驻守的任务还要继续上,院里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近期都不许离医院太远。”曾进说,现在也是一个随时都可以走的状态,命令一来,随时可以出发。

 

“从接到通知到出发只有1个小时 已经适应了临时的紧急任务”

“6月17日下去3点钟接到医院的通知,院里打算4点给我们进行一个培训,但是培训开始之前,接到了大兴区卫健委的通知,需要5点就赶到那边开始核酸采集工作。”吴鸥介绍,其实从接到通知到我们出发只有1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培训工作在车上完成。

吴鸥接到通知的时候,并没有说要去几天,所以首先想到的还是安排了一下科室的相关工作,以保证在我去支援的这段时间,科室的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吴鸥说,“接到通知没有任何犹豫还有一个原因是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随时上的心理准备,那个情绪从年初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实这么多年的临床工作,我们已经适应了临时的紧急任务,只要有命令就不容许犹豫和退缩。”吴鸥告诉记者,大家也都已经习惯了,接到任务时,都不会过多的询问具体的情况。

按照要求,吴鸥以及她带领的15人团队5点就赶到现场,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大兴区金星公园和大兴区兴旺公园两个检测点的检测工作,公园内没有可供准备的区域,吴鸥和同事立即找了个空旷的地点完成防护服准备工作,6点便可以允许市民进入检测点,开始核酸采集工作,就这样持续到凌晨1点。

吴鸥介绍,因为是晚上,再加上市民因为等的时间有些久,所以有一些市民会有一些烦躁。“遇到这样的市民,我们都会跟他们仔细的解释,解释完之后,市民们也会非常理解,还会有一些市民结束采样后反复的跟我们道谢。”

凌晨2点,吴鸥和团队才完全结束了这一次支援,因为时间太晚,只能回到医院的休息室进行短暂的休息。

回想起当时出发前的感受,吴鸥说,“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都没来得及看一眼9岁的孩子,但是这种特殊时期都不是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刻在骨子里的职责和使命感会让我们在那一刻忘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