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屋”:架起青年服务群众“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4-11-27 20:44: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1476次

“小伙子,我这脖子疼了好多年了,特别是干完农活后,疼得抬不起头来”“同学,能帮我也按按肩膀吗?右侧的肩膀总是疼”……

在山东烟台栖霞市杨础中心卫生院的“健康小屋”里,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专家团队带领10余名学生开展中医义诊、健康咨询、知识宣讲、基层调研等活动。针对群众需求,同学们为村民测量血压、提供健康知识和预防保健建议,并进行颈椎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

义诊队伍中的视障学生邱高攀说:“通过在‘健康小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运用掌握的推拿技术为村民提供帮助。这不仅让我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感受到自我价值。”

立足新时代,高校如何将党团的温暖充分传递给群众,发挥更大效用,更好助力青少年成长,同时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健康小屋”是滨州医学院提交的一份答卷。

自2024年5月起,滨州医学院已在烟台市、滨州市多个区县的15所学校、卫生院开展“健康小屋”试点工作,书写“健康小屋”里的“大青春”和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基于乡镇实际情况统筹布局,滨州医学院团委与地方团委双向对接,制定《“健康小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健康小屋”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明确学校各学院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0%的团支部参与“健康小屋”相关工作,各团支部每学期深入“健康小屋”开展不少于3次活动,符合志愿服务标准的工作计入志愿服务时长。

“我们将‘健康小屋’实施成效纳入年度共青团工作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项目考核指标,确保‘健康小屋’有办法、有抓手、有依据、有反馈、有激励。”滨州医学院团委书记王朋朋说。

具体工作中,“健康小屋”如何更精准服务基层?对此,滨州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潇丹介绍,打造“供+需”模式,实现“健康小屋”服务订单化。

“供”是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在基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调研、特殊关爱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清单,共梳理服务项目50余项;“需”是该校团委与已挂牌“健康小屋”的相关社区、乡镇医院和中小学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任务对接会”,根据需求清单,组织各学院精准匹配。

“接单”实施,最终形成“实践清单”,由此,通过“供+需”模式,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为打造“健康小屋”持续输出力量。

义诊服务、急救培训、中医诊疗、口腔科普……该校各学院实施“健康小屋”的服务订单化模式,组织运作更高效、服务内容更全面,呈现社区需求和社会实践的精准对接。

不仅如此,这所高校结合“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健康小屋”的平台作用,实现学术实践全链条互融互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行走的课堂”魅力日益彰显。

为提升“健康小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该校明确各实践团队组成人员标准:每个实践队由2-3名具有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4-6名“青马工程”优秀学员担任实践成员,每周到“健康小屋”开展相关健康服务工作。

同时,对所有实践队员开展培训,就组织策划、调研方法、实践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统筹谋划活动安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小屋传科普、小屋送医疗、小屋护成长、小屋兴调研、小屋扬文化——自“健康小屋”搭建以来,该校学子在“健康小屋”已围绕多个医学模块开展工作。从农村到社区,从学校到企业,这间“健康小屋”,送服务到基层,送健康到一线,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流动医院。

“健康小屋”项目自实施以来,该校各学院累计开展实践活动近百次,成为提升乡镇、社区居民以及中小学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重要平台,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大学生志愿者也在奉献中收获了青春成长。

“广袤乡野间,我们秉承医者仁心,为村民们提供健康咨询,细致解读每一份检查报告,通过开展针灸、耳穴压豆、三伏贴等中医外治疗法,改善居民健康情况;更推出自创‘骨正筋柔’颈椎操,深受群众欢迎。服务基层百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践行着医学生的担当,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一己之力。”该校中医学院学生李彦汶说。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孙祥军表示,学校将持续探索社区实践校地结对机制,以“健康小屋”为载体丰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活动形式,携手打造更多契合基层服务和学生专业锻炼需求的实践项目,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项目做实做深做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回答“真问题”,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打造滨州医学院特色实践育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