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进口 又是冷链 “冷链藏毒”真的防不胜防?
发布时间:2020-12-08 02:3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admin  点击:3313次

冷冻牛肉、冷冻“甲壳烧”、冷冻猪肉……刚进入12月,短短几天时间,包括山西、安徽、辽宁等多省份频繁曝出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又是进口食品,又是冷链环境,“冷链藏毒”防不胜防?

一起接一起!多地冷链食品环境核酸阳性

7日,据河南省郑州市疾控中心消息,12月5日,郑州市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时,发现中牟县万邦市场一批原产地为俄罗斯的冷冻鸡整翅内包装样本呈阳性。

经调查,该批冷冻鸡整翅共27吨2700件,货物未流入市场销售,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这只是近期国内发生的“冷链藏毒”案例之一。

湖北荆门发现1份进口牛肉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浙江玉环菜场发现的进口冷冻肉标本呈阳性、山东巨野进口冷冻牛肉外包装核酸阳性……

12月刚刚开始,短短7天内,据不完全统计,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案例已经涉及湖北、浙江、山东、河南、山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多个省份。

上述地区的检测样本涉及冷冻猪肉、冷冻鸡肉、冷冻牛肉以及其他冷冻食品,产地覆盖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厄瓜多尔、俄罗斯、印度等地。

由于部分被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批次的进口食品已经流入其他地区,目前,多地已紧急开展排查。江苏沛县,浙江余姚、慈溪均发现流入核酸阳性批次进口“冷冻去骨牛腩”,上述地区已将库存产品全部就地封存,对相关场所环境严格消毒,并对涉事食品及外包装、环境、相关接触人员开展核酸检测。

如果说此前发现的“冷链传毒”还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那么,从近期曝出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过物流,“冷链传毒”已影响到其他深处内陆的省份。

防不胜防!我们为什么要进口冷冻肉?

自从“冷链藏毒”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冷链”防控难度的特殊大背景就总被专家提及:一边是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多国疫情出现反弹;一边是我国肉类进口规模的庞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6日21时48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6700万例。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而近期越来越多的案例正在警示,跨境货物带毒的风险不可低估。

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19.9%。

今年受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中国进口肉类仍保持快速增长。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此前曾表示,今年1至9月份,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预计今年全年肉类及食用杂碎进口总量将突破950万吨,创历史新高。

“国外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跨境运输过程中冷链食品及外包装极有可能成为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在11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解释。

近期,各部门和各地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及覆盖范围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随之增加。

“这也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李宁说,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食用冷链食品有感染风险吗?

从公众的视角来看,冷冻食品,特别是进口冷冻食品现在还能不能吃?这是最关切的问题。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说,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并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引发感染。

张流波介绍,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实现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消毒后再接触表面,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进行过消毒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公众不必过度紧张。

不过,不得不说,冷冻食品“带毒”的风险点确实较多,“冷链”防控必须把工作做到细之又细。

江南大学教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姚卫蓉曾分析,在冷冻食品的包装前后,只要食品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食品就有可能因为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而被污染上新冠病毒。

“冷链食品流通环节非常繁杂,各地除了做好冷链食品追溯工作外,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更为重要。”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此前对媒体强调,对食品外包装的检测是一方面,食品内包装也需要检测,这样能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性,杜绝沾染了病毒的食品在市场内向更多人群扩散。

而对于公众来说,不少专家已经给出建议,冷冻食品烹饪过程要保持清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围追堵截!“冷链防控网”正在加紧加密

“冷链”已被锁定,一张“冷链防控网”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加密中。

就在近日,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实现跨区域数据互通互认。接入全国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冷链食品首站进口量占全国90%以上。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各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要将信息化追溯作为“规定动作”,优化完善省级平台,加快与国家平台的数据对接,及时准确上传货物来源、去向、数量、位置等关键数据,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在1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李华强表示,为坚决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交通运输部门聚焦进口冷链食品的装卸和运输环节,坚持人物同防。

除强化从业人员(如港口作业人员、司机、装卸工、船员等)防护、强化运输工具消毒外,还要强化信息登记管理,冷链物流企业要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如实登记货物、车船、司乘人员、船员、收发货以及装卸货等信息,为冷链物流疫情防控信息追溯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近日也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在开展发热病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环境的核酸检测,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