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科专家“问诊”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更需“软硬兼施”
发布时间:2020-06-23 13:5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杨晓冉  点击:260次

云南社科专家“问诊”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更需“软硬兼施”

    图为汇报会现场。 胡远航 摄

  中新网昆明6月22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还面临哪些问题?云南9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减贫路径?高寒山区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扶贫路?22日,40余位云南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齐聚昆明,为贫困地区“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4月份,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科联的组织下,来自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7位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分9个小组深入怒江、迪庆、曲靖、昭通等12个州市的25个县市区,就脱贫攻坚经验、对策等进行调研。当日,参与调研的部分专家学者汇报调研成果。

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宝华指出,以怒江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贫困人口显著下降,初步实现了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而且探索了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共促共赢的扶贫实践。但也面临着脱贫任务仍然艰巨,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困难不小,农民收入水平低、返贫风险大等挑战。

“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更需‘软硬兼施’。”郑宝华建议,一方面继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硬”建设;一方面,应更加重视增强“造血”功能、贫困数据核查分析、政策解读等“软”建设。

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吴松等人在调研云南镇雄、会泽两大贫困县后发现,产业培育发展艰难是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最大短板。两县农业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融合度低,工业经济增长形势严峻、新兴产业短时难以形成支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亟需加强投入支持,强化产销对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周智生总结,“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工作模式,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农户个体性生产与特色产业扶贫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区域生态建设与整族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等“法宝”,助推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9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这为世界提供了实现整族脱贫发展的中国路径和经验。

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云南云岭农村农业农民研究中心主任康云海等人在丽江市宁蒗县调研时注意到,战斗在一线的不少扶贫干部长期连续作战,在身心健康、照顾家庭等方面存在隐忧。他们建议,从多个方面正向激励扶贫一线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并组建兼职心理辅导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为不同年龄段扶贫干部群体制定针对性心理健康方案,提高扶贫干部的心理调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