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余生中连一天都不再需要‘工作’”。这是有关职业认同的最完美表述,也是一种理顺了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暑期班的心理学课堂上,杨眉老师介绍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职业认同”,同学们表现得兴趣浓厚、积极讨论与思考,课下则有同学回顾并总结了自己确立专业(职业)认同的过程。现选发几篇,或许他们的亲历和探索对你有所启发。
——————————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形成各种身份认同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发展的一个最重要身份就是对某种专业(职业)身份的认同,术语称之为职业认同。
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他喜欢的专业,那么他离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远了。所以,大学生需要在了解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基础上确认自己“将往何处去”,在一个特定的专业(职业)身份上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整合起来。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能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主观如性格特点、兴趣、能力;客观如个人与家庭条件等——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据此制订生活学习计划和相关的学业、职业承诺与学业职业规划。因此,职业认同反映了一种稳定的兴趣、目标和承诺。虽然一个人从事他所喜欢的专业,也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但是比起做不喜欢的工作,所耗的能量就会少许多。
具有职业认同的人会拥有心流涌动的人生,也就是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度和谐与幸福状态。此外,当一个人从事他所喜爱的工作时,会有强大的动机与动力,心无旁骛并受到他所创造的小成功的激励,这就是正强化。接下来他会千方百计地做到精益求精,到那时(通常只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会同时收获物质与精神上的累累硕果。换言之,相应的名望、收益会成为乐业者的必然副产品。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世界发展太快,那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因此,大学生也没有必要去确立什么职业认同了。
可是,没有兴趣与目标又怎么可能享受学业?更何况,确立职业认同还有一个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在喜欢的事情上做过切实努力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转型资本”,会在实力上具备成为斜杠青年的必要资源。因此,他们应对AI时代环境变化的能力会更强大。
职业认同对人生的影响如此重大,然而事实上,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在刚步入大学时就具备职业认同,大部分人是在大学甚至毕业后几年才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所以才会有“渴望实现财务自由,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情况,还有一部分人则是终生都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由此导致“老大徒伤悲”的人生。
目前的一种教育现实是:本来应该用于探索并确立“认同”的初、高中阶段,学生被高考指挥棒所左右,除了功课什么都顾不上。报考志愿时,大多也都是由父母根据所谓“前途”与“钱途”为孩子确定专业方向。
结果,每年的大学兴奋期之后的11月,心理咨询室接待最多的就是有关专业(职业)认同的个案。来咨询的大一新生很迷茫,他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可又不知道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立身处世。来做这类咨询的同学所占比例往往超过咨询人数的1/3。这些学生因为缺乏职业认同而痛苦、迷惘和挣扎,不仅学习动力不足,严重的还会厌学或者陷入网瘾、“躺平”,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自然增加。
那么,大学生究竟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专业乃至于职业认同呢?
概括起来说,这需要经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历程。自我探索包括对自身需要、兴趣、能力、天赋以及性格特点的认识与了解,而职业探索则指利用各种机会了解自己所适合、匹配的职业方向。
从自我探索的角度看,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有耐心。因为,虽说大学期间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确立职业认同,但也要知道,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今天这个各种新兴专业与职业层出不穷的时代,职业认同已经演化为一个动态过程。与过去“子承父业”的时代风气相比,今天的职业认同有可能会随着人的年龄、经历、知识与技能掌握以及环境因素而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如果实在找不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至少要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就是坚决不做自己眼下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
我在咨询室见过这类个案,因为痛恨父母为自己所报的专业而“躺平”,结果以肄业方式黯然离校。如果我们把住底线,不在不喜欢的专业上耗费时间、精力和情绪,我们就可以节能成长,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并探索未来的人生。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听课、与辅导员老师交流、听学校组织的各类专家讲座、参加社团、到图书馆读书以及个人思考等,来了解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天赋、性格特点。如果个人探索的效率太低,那么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就是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与老师共同探讨。
再者,是做一些专业和职业探索,如到其他系去旁听课程,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以及与学校的生涯规划老师进行探讨。尽最大可能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就是那种你感觉是“为它而生”的事情。然后就可以在大二时转专业,从而理顺自己的人生,实现节能成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转专业的条件。在做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大一时期的功课。高校大多都有帮助学生确立职业认同的政策,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只要你大一时的成绩达到了学校设定的转系标准,大二时,就可以转去你所希望的专业。
如果大一时没能发现自己的所长,或者由于外在条件限制我们无法换专业,那我们还可以利用辅修第二学位、考研、实习或找工作这些机会去实现自己的职业认同,或者,也可以在将来有一定经济能力后,再作选择。
有句英文:“If you love your job,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我试译为:“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余生中连一天都不再需要‘工作’”。
这是有关职业认同的最完美表述,也是一种理顺了的人生,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以节能成长的方式做成最好的自己,可以让我们拥有最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也让社会多一个乐业敬业的公民。
可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去做时,又该怎么办?比如我们想做油画家,但却是色盲。
如果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要去学习“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要知道,“做自己喜欢的”或者“喜欢自己所做的”都是理顺了的人生,最怕就是两不靠,那样的人生甚至可能成为终身的痛苦。更何况,接受现实并努力去喜欢自己所做的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个极为重要的副产品:让我们具备认真负责、敬业自律这类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基本人格特质,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转型资本”,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时代,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