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如何当父母?家庭教育不能再甩锅给手机
发布时间:2021-11-22 02:53: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樊未晨  点击:9845次

原标题:“双减”之后如何当父母

别再把家庭教育的问题甩锅给手机和时间

“以前每天回家辅导一下作业、周末上几个课外班,带孩子虽然很忙很累,但是时间过得很快,现在,仅剩的一个英语课外班也停了,真不知道以后这么多时间怎么打发了。”北京的小学生家长姜婷(化名)说。

长久以来,学生学业负担重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大“顽疾”。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改革迈入了深水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边玉芳在近日由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卫视主办的青少年家庭教育研讨会上这样说。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变化已经显现:孩子上学时间晚了、作业大多在学校完成了、周末也不用再去一个个课外培训班“赶场”了。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双减”之后如何当父母?成了摆在很多家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并于明年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写入了法律:“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由此,家长管娃这件“家事”将成为法律框架下的“国事”。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了,家长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而不能再当“甩手掌柜”。

如果说“双减”之前的家长们是想尽办法“鸡娃”“拼孩子”,那么“依法养娃”之后,就要“拼”家长了。

家长们是时候该作出改变了。

改变一:不能再甩锅给手机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少家长都投票给手机,甚至有些家长把手机称为家里的“不定时炸弹”,很多家庭矛盾都由它而起。

不久前,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同时,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

这是一份针对全国近3万名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他们中有00后,更多的则是05后和10后。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网络对于05后和10后这一代孩子来说已是有如空气般的存在,与上一代不同,他们与网络之间的桥梁已经从电脑变成了更为便捷的智能手机。

而当这些抽象数据还原为真实的家庭生活时,痛苦和冲突随之而来。

“不碰手机,儿子就是天使,只要拿到手机,‘天使’瞬间就变成‘小恶魔’。”北京的初一学生家长华欣(化名)说。

不久前的一个夜里,华欣起床喝水,突然瞟见儿子房间里闪过一道微弱的光,华欣很纳闷,便轻轻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儿子也闭着双眼似乎已经睡着了。

华欣离开前,准备把放在儿子枕边的手机换个地方。“刚一碰到手机我就发现手机竟然是热的,甚至有些烫手。”华欣说。

就在华欣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时,儿子突然坐了起来,从华欣手中大力抢过了手机,并瞪起了眼睛。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华欣感到震惊,而更让她震惊的是,儿子眼中冷漠的目光。

就在一抢一夺之间,亲子之间的和谐不见了,家庭矛盾也随之升级。

问题是不是出在手机上呢?

当家长们对手机“恨之入骨”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研究室副主任朱迪告诉家长们:“网络里也有风险,面对网络风险时大多数青少年的处理方式是‘不理会’。”

她所在团队的研究显示,如果分享的话,他们告诉同学的比例是16.24%,高于告诉父母15.29%的比例。按理说,父母本应该是孩子们最信任的人,尤其是在遇到危险时。但事实是,青少年在面对网络风险时,他们更多的时候选择沉默,或者是告诉他的同辈朋友,之后才是家长。

手机难题的背后,是在一次次的亲子互动和摩擦中,父母正在失去孩子的信赖,而这才是家庭矛盾频频发生的症结所在。

“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所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学习,包括查资料、传递作业等等,排第二的是听音乐,排在后面的是游戏、聊天以及短视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雷雳说,从这个排序来看,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严重。

一名中学生曾经这样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爸妈拿着手机就是在工作查资料,怎么我一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他们越这么说,我就越玩。”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恽梅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经验性伤害”,就是父母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现在的孩子。

“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了。”恽梅说。家长不能再把原来的经验用在家庭教育上了,必须跟孩子一起学习。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回原来的信任。

雷雳教授指出,当下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青少年为什么特别喜欢网络、音乐、游戏?”雷雳说,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个成长中必须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解决自我认同的问题:要搞清楚我是谁,别人怎么看我,我的未来什么样?网络恰恰给青春期的孩子提供了探索的平台和空间,而且,在网络中犯错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比如,一个男孩子在现实社会中穿裙子上学去,可能会“社死”,但是在网络上,大不了改回来就行了。

要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沉溺,但是绝不能用“堵”的办法,更不能不让青少年接触网络。

改变二:不能再甩锅给时间

“家庭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种习惯性外包的现象。”恽梅说。

以前,一说到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就会说“没有时间”或者“工作太忙”,于是把学知识的事交给课外培训机构、把学技能的事交给专业的教练,连给孩子增强营养的事也“包”给了外卖。

是时间的问题吗?

边玉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现象:去年年初,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孩子和家长留在了家里,按理说家长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可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了,但是亲子冲突却明显增加了。“这说明不是时间的问题,一些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孩子,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边玉芳说。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的困惑,94.7%的受访家长期待家庭教育促进法能够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的焦虑。

其实,并不是家长们没有能力给孩子们制定“时间表”,而是“时间表”上的内容过于单一。

在由奥运冠军、腾讯成长守护沟通计划发起人邓亚萍主导策划的《敞开心扉的少年》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家庭。

7岁的小女孩上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妈妈看到周围有孩子还会额外学习一些内容,担心女儿被别人赶超,便四处找题,每天给女儿额外加作业,小女孩形容每天的题量“有正反面两张A4纸那么多”。

这样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是并不少见。

“有一次我给大学老师做讲座,提到家长应该把孩子40%的时间空出来,一位大学老师马上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储朝晖说,因为这位家长已经用学习把孩子的所有时间填满了。

“我们的家庭教育知识化、学校化、技能化的特点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家庭教育没有大纲和教材,更没有做不完的习题。家庭教育其实要经历一个“去学校化”的过程。

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呢?

“家庭教育一定是这样的,今天家里发生了一件事,孩子做得不够好,这时候,家长的教育机会来了;或者邻居家发生了一件事,也可以成为家长的教育机会;同样,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也是家长的教育机会。”边玉芳说。家庭教育应该发生在每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应该就发生在饭桌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每5年会进行一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该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孩子每周有6-7天与母亲一起吃晚饭,与父亲一起的比例为四成多,与2010年相比有小幅增长,但是同时,也有近两成的孩子每周跟母亲一起吃晚饭的次数不足两次,三成的孩子跟父亲一起吃晚饭的次数不足两次。

参与青少年家庭教育研讨会的多位专家指出,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一家人一起吃饭是家庭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

都说这一代家长学习能力强,但是会学习并不意味着会教育。“很多父母看书的读书笔记就很厚,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内容做出来。”恽梅说。

所有的改变,归为一点就是家长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身段,真正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