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开展有组织科研 推动学科向“新”迈进
发布时间:2024-11-26 21:10: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048次

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两年两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孵化支撑多家上市公司……这是湖北大学生物学向“新”而行的生动写照。

“在早期,与大多数综合类高校一样,湖北大学生物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教育教师。学科聚焦、科研聚力、成果转化聚势等不够充分,一度是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11月25日,湖北省合成生物学会会长、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马立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湖北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这一历经近百年的专业,如今应如何破解“聚焦聚力聚势不充分”难题,实现从“培养一批教师”向“支撑一个产业”的转变、推动学科向“新”而行?

湖北大学给出的答案是:践行“固本培新”办学理念,聚焦大需求、大贡献和大服务,开展有组织科研。

近年来,以合成生物驱动的生物制造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各领域,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

“当下,生物制造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湖北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冬卉介绍,学校生物学专业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原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学科方向基础上,瞄准生物制造、新型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优化学科结构,着力布局合成生物学等新型交叉学科方向集群。

酶和细胞工厂被称为合成生物的“芯片”。然而,我国70%以上的优质酶制剂被国外垄断、80%以上核心工业菌种依赖进口。同时,生物技术在我国的落地应用亦面临集成度低、成本高昂、转化难度大的困境。

对此,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爱涛教授表示:“关键卡点在于三个方面:酶/功能蛋白质的智能设计改造技术缺乏、基因编辑等底层技术原始创新缺乏、生物转化系统集成化程度低。”

为破解这些难题,湖北大学组建多个科研团队(课题组),实施团队(课题组)负责人制,集中力量助力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国际上催化活性类型最全的Ago可编程核酸酶库、创制首个万能Ago可编程核酸酶、创建全球领先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细胞工厂、攻克“脏糖”难利用瓶颈、建立高效协同微生物菌群催化体系……在持续攻坚下,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应运而生。

早在2022年,湖北大学便开始实施学科建设的“特区制度”。这一政策的支持力度空前强大:在人事管理方面,赋予学科自主引智、自主聘任、自主收入分配及自主绩效考核等4项核心权利;在人才培养上,对研究生指标、导师数量等给予重点倾斜;在经费管理上,设立学科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制度。在持续的支持下,该校的技术攻关力量、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光谷生物城的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比对实验数据。

2021年,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世辉教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注册成立了这家以生物基乙醇和乳酸为核心产品的公司。“前不久,公司获得了一笔7500万元的投资。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万吨级生产示范线建设,5年内有望年生产10万吨生物基乙醇与乳酸,实现10亿级销售体量。”杨世辉说。

这是湖北大学以“用”为导向,实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促进科技创业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

近年来,湖北大学一批科研人员的优质科研成果,通过创立企业、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得以顺利转化,成功孵化和支撑了嘉必优、新华扬等多家上市公司,辐射百余家高新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接近千亿元。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该校出台《湖北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该校还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学学会,并作为发起单位与头部企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

“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聚焦大健康产业开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为教师们非常乐意做的事情。”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明周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