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的很多作品都放进了学校的剪纸博物馆,你看这个熊猫剪纸,就是我做的。”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胜西小学文兴分校剪纸博物馆,该校六年级学生张逸舒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作品中熊猫吃竹子的形象憨态动人。
这座办在校园里的博物馆,用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系统介绍了剪纸的悠久历史和中外主要剪纸流派。
“我们这个博物馆建成已有8年的时间。”该校校长陈燕介绍,学校从2011年起以“剪纸”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建成博物馆,并不断将其升级迭代。
“现在是3.0版的博物馆,我们将精湛的传统剪纸技艺和丰富的现代创意融合,让剪纸艺术焕发出独特魅力。”博物馆馆长郝玉倩带领记者参观,博物馆将学生的人物剪纸作品制成立体主题雕塑,还用学生作品制作出书签、明信片、马克杯、棉布袋等文创产品。依托这个博物馆,该校还形成了多维度的剪纸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着力发挥文博资源优势,将博物馆办进校园里。蝴蝶、昆虫、漆器、字画、灯彩……各类博物馆在各个校园内迅速兴起,每一个博物馆都特色鲜明、趣味十足,且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征。
这些校园博物馆既有基本的藏品展陈和知识介绍,也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提供专门的学习实践空间,成为孩子们拓展兴趣、学习专门知识、动手实践的良好平台。不少校园博物馆还经常举办活动,接受其他学校和社区群众预约参观,由孩子们担任讲解员,进一步发挥校园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
“校园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从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副校长周丽莉说,该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收到学生提案,建议在学校建设一座“蝴蝶馆”,学校采纳建议,腾出专门空间,建成了蝴蝶生态博物馆。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依托校园灯彩博物馆开设兴趣课,不仅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来,还组织师生走出去,到“彩灯之乡”四川自贡参观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小小传承人”。该校还将彩灯技艺融入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既助力非遗传承,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据统计,成都市青羊区已在中小学校园内建成文化、艺术、科技、生态等博物馆20余个。这些校园博物馆,成为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力纽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