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布局文物科技创新,为文物穿上科技“铠甲”
发布时间:2021-11-19 07:20:0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盖伦  点击:4853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次,文物领域发展规划首次升级为国家级专项规划,而且,“科技创新”一词首次直接写入了规划题目。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规划》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并在重要的业务板块设有专节或专门内容来阐述科技创新在本领域的强化和应用推广,从而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这份满满科技范儿的规划,有哪些亮点?

用科技找到文物防灾“密码”

前段时间,河南、山西等地连降暴雨,当地文物的命运牵动人心。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宝贵的资源。李群说,《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高级别文物,也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国保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要建立文物安全的长效机制,并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群讲到了文博大省山西的灾情。

10月上旬,山西、河南突发严重汛情。据统计,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文物建筑屋顶漏雨、墙体开裂,有的地基出现了坍塌,还有个别博物馆有小面积的进水。

李群说,广大文物工作者都“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对受损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支护、排除险情。目前,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组织各方面文物专家,正在有序推进受损文物的排险处置、保护修缮等各方面的工作。

汛情发生后,一方面要对受损文物维护维修,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提高文物防灾减灾能力。

在这次《规划》中,也提出了如下举措: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文物灾害的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要做到“先知”。二是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应急管理水平,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按照预案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三是开展文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实施文物加固、灾害防控等工程。李群说,同时,要针对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用科技找到防灾“密码”。“这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区,以往这些地方的文物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气候干燥。但这几年来这些区域降雨明显增多。所以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在防灾方面的应用。”李群说。

国家体系布局科技考古平台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文物保护要靠科技。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持续加大对文物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科技支撑、文明探源、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先后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实施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专题任务,有效推动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

他总结出“十四五”时期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四大重点。

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来引导开展建制化的跨学科研究,健全我国文物保护的理论体系。

二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相关专项,努力在文物安全、监测预警、考古探测和残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价、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这些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平台和能力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布局科技考古和保护方向的技术研究平台。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

让更多人投入文博事业

文物保护工作,其实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李群说,根据目前的统计,我国有不可移动的文物76.7万处,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但全行业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

“一些文物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力量还是比较欠缺的,主要是和海量的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相比,17万从业人员捉襟见肘。”李群说,这几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他表示,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将继续综合施策,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新人,加强队伍建设。文物局将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发展文物修复、考古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注重加强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动中央利好政策的落地见效,核定并且落实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人员配置的量化标准,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队伍建设,确保基层有机构、有专人承担起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培养力度,壮大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则要深化改革,探索适应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现在的力量不足。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当中来,吸纳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建设工程考古的调查、勘探相关工作。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动文博单位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要让更多人投入到文物保护这样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事业当中来。”李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