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启商业航天新征程”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1月25日在武汉开幕。
本届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指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除线下主论坛外,还在线上举办5场分论坛,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研讨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及未来发展构想。
论坛公布了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多款航天前沿工程进展、关键技术创新等。记者从本届论坛获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卫星智能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
为提高卫星生产效率、提升卫星智能制造能力,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在卫星智能生产线建设上,突破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该生产线今年5月全面投入使用,目前已具备年产百颗1吨级以下通用卫星的能力。
同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火箭产业园,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形成量产能力。
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刘石泉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该集团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还包括: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填补我国固体运载型谱空白;行云工程进展顺利,开启天基万物互联新时代;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在各行业广泛融合创新应用,促进了行业和社会发展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体系化、系统化的商业航天服务能力已经形成,构建了商业航天同传统航天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大大促进了航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探索未来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航天科工集团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介绍,面对未来规模化、高效化进出空间、利用空间的需求,将坚持以固体发动机为主动力,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十四五”期间,逐步达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的目标。
航天科工集团还将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系统第二阶段建设,推进航天星云即时遥感共享星座建设,推进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2022年力争实现12颗以上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面向应急监测、气象预报等多领域提供卫星数据定制化服务,更好地促进空间信息技术赋能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加速推进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空间产品研发,推进重复使用空天运输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