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发布时间:2024-06-12 21:19: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655次

黄河三角洲高产紫花苜蓿“中苜4号”即将迎来丰收季。近日,记者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国家盐碱地中心)采访时发现,一片片“牧草绿”已经取代了原先的“盐碱白”,显示出“中苜4号”旺盛的生命力。

眼下,东营盐碱地紫花苜蓿进入第一茬收获期。受访者供图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学科主任、国家盐碱地中心耐盐碱牧草新品种选育核心攻关团队骨干杨青川研究员指着这片苜蓿地,展望丰收场景:“最近我们就要收割,相信产量不低。”

“中苜4号”是杨青川团队历时多年研发的新品种,刚刚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苜4号”正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孕育、推广。记者注意到,就在5月11日,国家盐碱地中心发布了十大耐盐碱饲草新品种、十大耐盐碱饲草关键技术,“中苜4号”榜上有名。

盐碱地曾是“寸草不生”的代名词。但科技的介入,改变了盐碱地旧貌,不仅耐盐碱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高粱等粮食作物拔地而起,耐盐碱饲草也风生水起地发展起来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盐碱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种康直言,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产业有巨大潜力。

“目前,粮食安全风险更多体现在饲料粮和饲草。”种康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蛋白类食物增加是刚性需求。“美国动物饲料近70%来自饲草,而我国不到20%,其余依靠谷物来支撑,导致饲料粮在粮食总量占比中超过半数。”种康说。

“所谓饲草,是指茎叶可作为食草动物饲料的草本植物。”牧草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休闲农业所研究员贾春林向记者介绍,“饲草再生力强,一年可收割多次,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成为饲养家畜的首选。”

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新的饲草种植地?贾春林和同事们将目光投向了黄河三角洲广袤的盐碱地。

在2023年举行的第四届青贮玉米发展大会上,贾春林团队选育的“峰单17”从国内56个参选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榜眼”。数据显示,2023年,“峰单17在黄三角农高区轻中度盐碱地大田生产试验产量达到每亩3.1吨。好消息是,该品种已经以区域性独家代理方式转让给企业,为成果大面积推广按下了“加速键”。

在黄三角农高区,类似的牧草科研团队还有很多。他们面临着共同命题是:如何在盐碱地里种出更多的优质牧草?

答案在5月11日的成果发布会上揭晓。当天,由山东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的国家盐碱地中心“耐盐碱牧草新品种选育”核心攻关团队启动。该团队包括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师范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的24位专家。贾春林成为该团队的首席专家。

国家盐碱地中心副主任刘兆辉研究员认为,“耐盐碱牧草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承担着国家盐碱地中心牧草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突破等核心任务,是国家盐碱地中心牧草领域科研工作的“牛鼻子”,更是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使命的依托和支柱,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科研时间表已经制定,目标也已明确,贾春林表示,他们对盐碱地牧草新品种的选育创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