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向“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参与方发出最后通牒:如果继续参与其中,将受到来自美国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制裁。这一霸道行径随即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批评。
本报记者 王林
制裁范围全面扩大
事实上,美国向“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发难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末,参与“北溪2号”波罗的海海底铺设天然气管道的专业公司瑞士Allseas,以“规避美制裁”为由,暂停了最后一段管道的铺设工作,“北溪2号”的建设工作随即停滞。
蓬佩奥建议美国国务院,将“北溪2号”和另一条天然气管道项目“土耳其溪”均纳入制裁范围。“这是对协助俄罗斯项目并参与其中的公司的明确警告,即参与其中不可接受。”蓬佩奥称,“这些项目破坏了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运输,对跨大西洋安全构成了威胁。”
业界普遍认为,美国阻碍“北溪2号”是出于政治和商业两方面目的。一方面借助“北溪2号”压制俄罗斯;另一方面,以此“警示”欧洲。同时,还要借助乌克兰阻碍俄欧关系进一步拉近,为本土页岩气占据欧洲市场奠定基础。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分析指出,对欧盟而言,“北溪2号”是其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一个途径,而美国只是希望本国天然气成为欧洲的“唯一”,利益意图十分明显。
德国呼吁采取反制措施
美方的举措再次激怒了德国,该国指责这是“敲诈勒索”,并呼吁欧盟采取反制裁措施。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德国商业委员会指出,美国正在践踏自由和公平的交易,因此欧委会必须抵制对主权的攻击,甚至可以采取反制裁措施。
“我们明确反对域外制裁,欧洲的能源政策应由欧洲制定,而不是美国。”德国外交部长海科·马斯公开表示,“美国发起制裁,是无视欧洲对能源来源和获得方式的自主决定权。”去年初,美国曾暗示将通过制裁手段迫使德国退出“北溪2号”,海科·马斯就曾斥责美国“多事”,警告其不要对欧洲能源事务“指手画脚”。
德国方面强调,华盛顿之所以强烈反对“北溪2号”,是因为美国希望将本土产量暴增的天然气销往欧洲,但考虑到运输成本高昂,美国将天然气液化后船运至欧洲的费用,根本无法和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相抗衡。
通气只是时间问题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处发布声明称,美扩大对“北溪2号”制裁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是在迫使欧洲国家购买更昂贵的天然气。俄媒指出,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德国,都不会惧怕美国的“霸权主义”,尽管“北溪2号”施工期会延长,但走向投产并顺利“通气”只是时间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溪2号”的建设工作已完成94%,俄罗斯希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重启施工。
事实上,“北溪2号”是欧洲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保障之一。该管道项目设计长度约1200公里,旨在穿越波罗的海将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Ust Luga地区和德国东北部的格莱夫斯瓦尔德连接起来,每年可向欧盟提供550亿立方米天然气。虽然其大部分路段沿用2011年投入使用的“北溪1号”的走向,但“北溪1号”是通过乌克兰过境,不仅每年需要额外支付20亿多美元的过境费,还要经常面临地缘政治风波带来的“断供”风险。
俄罗斯能源巨头俄气作为“北溪2号”的独家持股者,负责实施这一耗资95亿欧元的项目,并承担一半的费用,其它费用由法国Engie、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壳牌、德国Uniper和德国Wintershall这5家欧洲公司共同承担。虽然俄罗斯和欧盟曾就该项目产生过争执,但双方秉持着“不破坏、不威胁并维护欧洲能源权益”的理念,同意从透明度、共享使用规则等多个方面督管这条管道。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美、俄、欧围绕“北溪2号”展开的“博弈”将持续下去。对“购气”大户欧洲而言,与俄罗斯的买卖持续多年,且管道进口天然气占据地利和成本两大优势,美船运LNG并不具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