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学”热议背后 需关注青年人生存状态
发布时间:2021-06-07 07:15:25  来源:中国网  作者:admin  点击:3715次

中国网评论员 赵嫱

最近,一篇网友的贴文将“躺平学”推出圈,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对于“躺平”,并没有什么权威解释,它大体代表一种慢节奏、低欲望的生活状态,并且也成为了不再参与“内卷”的另一条出路。

针对这一话题,网络上迅速涌现出一批喊着要“躺平”的年轻人。“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我躺平了,你们卷吧”“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部分年轻人抱有如此生活态度,让一些学者、企业家等前辈们感到担忧。有人称这种“态度极不负责”,有人说“现在年轻人躺平,国家的未来靠谁?”不过,类似的批评声音随即受到了网友们更强烈地反弹。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对立?究其原因,在于“前浪”们只是从自身经历出发,评判年轻人的行为表现,却没有试图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玲燕认为,当一些声音或行为出现时,不要着急去下定论甚至直接批判,而是要建立沟通渠道,了解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是不是需要帮助和支持。

对于年长者来说,年轻人应该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时过境迁,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境遇确实不一样了。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师艳荣表示,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竞争压力要比以往大很多,他们对自我的预期也很高。当自我期许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在一定意义上说,“内卷”催生了“躺平”。

环境不同,人们做出的选择就会有差异。当“躺平”文化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时,与其上纲上线地说教或批驳,不如多了解年轻人的困难和心境,看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

肖玲燕表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角度来看,追求“躺平”的年轻人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或成年早期阶段。青春期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形成一个清晰且连贯的意识。“躺平”青年其实拥有内在的独立自主性,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选择了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多地表达出自我满足,但外界却期待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这就是矛盾所在。

事实上,我们应该清楚,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躺平”只是他们的自嘲与解压,并不代表真要躺着啥也不干。许多年轻人一面吐槽“躺平”过过嘴瘾,一面努力学习、工作、生活,毫不停歇。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这些年轻人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一大批90后、00后医生护士奔赴抗疫一线,不畏艰险;年轻的人民子弟兵坚守在边关哨所,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90后女调度员沉着指挥,保证“天问一号”成功着陆。

不管是自愿还是强撑,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努力地生活。但奋斗久了,难免要宣泄,“躺平”就成了这样一个出口。它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应该对年轻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师艳荣表示,中国的“躺平”现象还没有发展成日本蛰居族那样的问题,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更早地关注到这一现象,采取措施给年轻人减压。

该躺平时就躺平,该站立时就站立,这样的年轻人不应该受到批判。“躺平”流行的背后也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困惑,真正对他们有帮助的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刀切”式的指责,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俯下身来倾听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