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打工,小县城养老”被更多打工者接受
发布时间:2021-10-08 02:41:3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刘旭  点击:3429次

当在城里打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不愿或不能留在城里养老时

“大城市打工,小县城养老”被更多打工者接受

阅读提示

在城里务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在何处养老的选择,县城比村里商业发达、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又没有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成为越来越多大龄农民工养老新选择。

56岁的赵月娥最近有些干不动了,早上手机闹铃叫不起床,中午馒头啃一半就能睡着。她在沈阳挨家串户做保洁,到今年11月份,正好满35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像赵月娥一样的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有6854.4万人。“上有老、下有小”,到了不能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年纪,在城里务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都面临或即将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难题:进城养老,还是返乡养老?

适应不了农村,也住不起城市

赵月娥早就计划好了,等干到58岁,就回辽宁朝阳农村老家养老,因为,村里还有82岁的老母亲和64岁的表姐。父亲去世得早,20多岁就进城打工的赵月娥,希望在母亲有生之年再孝顺孝顺。

村里空气好,这几年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村通公路和网络。住宅宽敞,左邻右舍熟悉,在大院养些鸡鸭,种些青菜,也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而在城里生活成本高,赵月娥不愿给女儿添负担。

“8000元一平方米的城郊小房子也能买得起,可买完之后的生活也要考虑。”来自辽宁铁岭农村、今年63岁的陈勇曾在辽宁沈阳铁西区一家农贸市场里卖菜,生活收支账算得“顺溜”,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有时还能给自己零花钱。

老两口辛苦多年,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近50万元存款,每月还能领到新农合保险养老金。而日常生活用度、医疗支出、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让老两口选择回老家。

“谁不想在生活了半辈子的城里养老呢,但是儿子也要养家,硬留在城里,子女负担太重。”陈勇说。

新冠疫情突发时,赵月娥决定提前“退休”,没想到回村的生活更“辛苦”。告别土地30多年的赵月娥基本没干过农活,清理鸡笼里的粪便直不起腰,黄瓜秧浇水过多叶子发黄,维修漏风的窗户花了半个月时间……“比擦窗户抹柜子累多了,自家的事全要自己干,有些事还做不好。”赵月娥说。

而没有手机流量的日子最难熬,母亲睡得又早,赵月娥感到比在城里的日子孤独。今年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她又回到沈阳做起了保洁。

“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新选择

9月25日18时,路灯亮起,音乐响起,小广场上聚集起跳广场舞的阿姨们。65岁的蔡文英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转让了四亩地的土地使用权,在辽宁锦州市沟帮子镇上的高端小区买了一个78平方米的两居室,总共花费27万元。而在医疗上,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在镇里的医院就能治疗和开药,就算有急难重症,距离锦州市区仅70多公里,去城里看病也不算难事。

辽宁沈阳辽中区(原辽中县)诚信房产中介总经理李财有也深有同感。据他介绍,辽中区辖163个行政村,他们的主力客户都是户口在村里的大龄农民工。近几年,随着辽宁省内大城市房价上涨,像蔡文英一样,曾在大城市打工,如今选择在乡镇养老的人逐年增加。镇上商业比村里繁荣,物流也更发达,生活服务设施跟大城市比相差不太多,但是消费水平却差距很大。

“我在镇上的生活,比在城里惬意。”蔡文英表示,平时没事和老人们一起遛弯、打牌,晚上跳广场舞,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互联网快速发展,需要的生活用品都能在网上买到。蔡文英还将自己跳舞的短视频发在了短视频平台上,还经常有粉丝留言评论。她还上网冲浪,浏览新闻资讯,也不怕跟儿子没有共同话题。

“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不少大龄农民工新的养老方式。67岁的李桂芝在每年冬天都会和儿子一家住在南京,天气暖和时,再返回村里居住。她的户籍在辽宁东港老家,村里发展村办集体企业,种植丹东草莓让全村人致了富,不仅年底能拿到3000元的分红,还有大病救助、居家养老等多项服务保障。志愿者每周提供一次上门服务,理发、维修水管、换灯泡……一些老人难办的事,在李桂芝的村里都不是难事。

此外,李财有表示,养老院仍是多数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受“被弃养,才去养老院”“自由惯了,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儿女住在一起才是天伦之乐”等影响,仅有小部分失能、半失能农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

无论何处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

越来越多的大龄农民工面临在哪养老的抉择,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则面临的是如何使人口迁移居住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一味引导高龄农民工进城养老并不一定是良方,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王磊表示,对于想要返乡养老的高龄农民工来说,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中,中小城镇尽量保护农村耕地和树木植被,一些社区保留农耕时代的格局,让老人能够很快适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想要留在城市养老的高龄农民工,实施优惠的购房政策、建立慈善基金救助贫困人群、针对老弱病残人群实行集中供养则是更有效的手段。

李财有与多位大龄农民工交谈后发现,对老人来说,良好的物质条件固然是基础,但更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子女对老人的赡养精神、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等。他表示,可以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大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发展,或者将农村发展与工业、旅游业等结合起来,形成地区特色,大龄农民工也会愿意回流。

王磊则认为,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农民工的养老模式也将面临新的选择,如何更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该群体有着更多的收入来源,保障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或许是所有人需要深思的问题。(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