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是潮玩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当下的盲盒热既是一种消费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火热之下折射出新的消费心理与文化逻辑。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与心理致使年轻人喜欢购买盲盒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
记者:盲盒这种商品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买到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当下年轻人会接受并喜欢购买呢?
孙佳山:盲盒的玩法,最直接的、成体系的参照来自于游戏文化。游戏中有很多设置玩家充值参与抽奖、开宝箱的机制,而这种虚拟化的抽奖、开宝箱机制几乎等同于如今被实体化了的盲盒。伴随着游戏一代消费习惯的逐渐养成,盲盒的走红变得有迹可循。加上盲盒与潮玩中的“粉丝文化”属性相重叠,再结合各种爆款IP,足以让当代年轻人趋之若鹜。
记者:盲盒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多数没有任何故事与出处,年轻人喜欢盲盒并收藏,他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孙佳山:盲盒已经突破了小圈层的界限,进入到大众消费领域,其“破圈”秘诀在于,“盲盒文化”几乎没有门槛,可随机消费。目前,我国的盲盒品牌已经通过天猫、淘宝平台在海外走红,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盲盒俨然成为中国品牌“走出去”的一个代表。进而言之,恰恰由于“盲盒文化”几乎没有门槛,可随机消费,它反而可以负载各种各样的文化势能。正如盲盒玩偶可以推出各种国内外知名IP的联名款一样,它同样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窗口。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新一代年轻人正在向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转变。他们为了满足陪伴式心理需求、个性彰显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愿意在消费能力范围之内购买盲盒等各类潮玩。
记者:一些盲盒在二手市场被炒高价格,甚至是原价的几十倍,这是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
孙佳山:95后一代有新的消费理念,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不冲突。当然,无视自身经济条件的过度消费、迷信盲盒的投机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以及对类似行为的错误引导等都是不可取的。但市场发育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盲盒背后有着强大的商业逻辑、文化心理作为支撑,纯粹外在的批评与指责意义不大,应在尊重市场规律与年轻一代文化消费心理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盲盒文化”,进而实现正向文化赋能,放大其社会效益。
记者 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