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以首善标准打造职工文化阵地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又名太庙,建筑面积32994.47平方米,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政务院会议决定将太庙辟为首都职工文化活动场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1950年5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文化宫坚持首善标准、强化使命担当,在圆满完成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坚持“学校和乐园”宗旨,履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策划中心、培训中心、示范中心、指导中心以及文物保护主要职能,努力打造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人示范工人文化宫”和“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基地”。
——承办重大文化活动,发挥职工文化阵地作用。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创立了许多中外知名的品牌项目,举办了众多国内外文化艺术展、著名艺术家作品展等国际重大展览展示活动。2014年5月,承办了“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出席活动。
2015年12月31日晚,北京太庙2016新年倒计时活动在文化宫太庙举办。此项活动已成为北京向全球发出的一张“城市旅游文化名片”。2016年12月,承办“中国梦·劳动美”第三届全国职工摄影书画展开幕。2019年“五一”前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2019五一“心连心”特别节目》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录制。2021年4月28日,由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百名劳模图片展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
——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展示首都职工风采。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工人文化宫,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将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贯穿职工文化服务工作全过程,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艺术的方式打动和感染职工,展示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015年、2016年、2018年、2021年,文化宫派出北京职工交响乐团、北京职工合唱团、职工艺术团等先后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2016年,北京职工合唱团80名职工声乐演员应邀参加了由文化部、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2016首都庆祝建国67周年音乐会”。2018年,北京职工合唱团代表首都职工参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8年春节团拜会,倾力演唱了《新时代之歌》节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现场各界代表的一致好评。2019年,文化宫派出北京职工合唱团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爱你中国》群众性歌唱节目。
广州市工人文化宫
让红色文化在职工中“火”起来
1951年5月1日,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该文化宫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工会文化为主导,传统文化为特色,职工需求为目标,依托越秀区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的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在文化宫传统特色活动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做优做强五项特色党建服务活动,即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参观一次红色展览、讲好一个红色故事、唱响一首爱国红歌、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让红色文化“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潮”起来。
——观看红色电影。文化宫每年开展红色电影展映活动近百场,送红色电影进基层活动50场。通过征集职工们观后感言等活动,深化推进红色党建服务活动,惠及近万名职工。今年以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让广大职工群众观影学党史,回顾峥嵘岁月。
——参观红色展览。广州工人展览厅为各基层工会提供职工文化展示活动场地,每月陆续展出不同主题的红色系列展览,每年展期225天。联合广东革命馆开展广州起义图片展、与烈士陵园联合开展“革命人永远年轻——广州起义部分英烈主题展”等;专门设计建立300多平方米的劳模风采展示区,让劳动模范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最闪亮的明星;为越秀区工会、公交集团、市一医院等基层工会承办职工书画、摄影展及“中国梦·劳动美”“主力军杯”广州市职工书画集藏作品展、抗疫作品展等。
——讲好红色故事。文化宫结合工人展览厅红色展览主题和红色电影主题,开设“红色经典读本专架”供广大党员、职工群众借阅,定期开展红色故事、主题阅读分享活动。在2020年纪念广州起义93周年的系列活动中,邀请革命馆馆长、《刑场上的婚礼》制片编导现场分享红色故事;开展《点点星光》电影专场活动,邀请主创团队分享电影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
——唱响爱国红歌。文化宫开展红歌演唱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让职工群众沉浸式参与红色活动,让响亮的歌声在红色的宫墙中荡漾回传,让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的心中。
——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文化宫以做好红色党建服务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微党课等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增强活动的生动性、吸引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红色党建服务项目,优化阵地功能布局,引入声光电新领域技术,为职工提供更加普惠、精准、专业的高质量红色文化服务。挖掘更多创新型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一彩一绣”等非遗传统艺术更好展现红色文化,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打造红色党建打卡地,向广大职工群众展示红色文化宫的亮丽底色。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每周一讲”带来知识的力量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职工大讲堂》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迄今已走过了38年的风雨历程,共举办讲座1600余期,吸引职工听众高达40余万人次,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38年的持之以恒,使“每周一讲”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大活动品牌”,被青岛市政府评为“青岛市文化建设亮点”“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并先后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青岛早报》等十余家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成为全国职工群众性学习活动的品牌文化阵地。
——紧跟时代发展,切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引领。
讲座内容从最初以文学知识为主,发展到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门类、多学科,旨在引导职工群众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知识薪火的公益性宗旨,成为青岛这座沿海城市里风姿独具的文化景观。为弘扬“三种精神”,特设“劳模、工匠讲堂”,邀请皮进军等全国劳模工匠主讲,用“三种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群众为奋进新时代建功立业。“每周一讲”还把“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等专题讲座送到基层、企业,使职工群众通过学习劳模精神,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年以来,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及时推出了红色讲堂专题系列活动,讲述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红色主题,红色讲堂专题讲座播出后,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喜爱并得到一致好评。
——扩展网络平台,不断扩大职工覆盖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每周一讲”这个文化活动品牌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增加宣传途径,创新讲座形式,丰富讲座内容。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与青岛电视台达成合作,将“每周一讲”搬上荧屏,实现了录播常规化,使广大市民通过电视屏幕可以直观的学习并解惑;同时,开设微信公众号,即时更新讲座预告、讲座回顾等信息,职工群众可以及时了解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疫情期间,“每周一讲”这个风雨不辍的老文化品牌适时推出网络讲堂,所有讲座完整视频在齐鲁工惠APP、“每周一讲”公众号、腾讯视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时播出,总播放量近30万人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油、助力。
38年来,“每周一讲”成为职工的精神寄托和城市的精神驿站,满足了职工群众对知识的追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了广大职工奋发向上的动力。
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濠滨夏夜”风靡41年
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195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主线不动摇,倾情构建职工文化精神家园,精心打造职工文化特色品牌。其中创办于1980年,已有41年的历史的“濠滨夏夜”广场文化活动,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广泛的辐射力,成为南通市民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
1980年,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确立了“巩固职工文化阵地,打造职工文化品牌”的办宫思路,充分发挥文化宫现有文化阵地的优势,重新整合职工文化团队,把每年夏天不定期举办的“乘凉晚会”正式取名为“濠滨夏夜”,时间定在每年的七、八月份。2002年,南通市环西文化广场建成后,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工文化事业,“濠滨夏夜”由原来的小天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大舞台,由南通市总工会一家主办升格为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参演单位,“濠滨夏夜”从2002年至2019年,已吸引了数百家单位参与演出和展示。“濠滨夏夜”不仅丰富了广大职工和南通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他们当中,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大赛中获奖,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宣传骨干,有的走进了专业艺术队伍成为艺术界杰出人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濠滨夏夜”与时俱进,2015年起,开展了“濠滨夏夜”进基层活动,直接面对一线职工,用订单式服务辐射企业和基层工会,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架起了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沟通的桥梁。为配合南通市总工会“工会在身边”主题活动,“濠滨夏夜”进基层走遍了江海大地每一个角落,举办了近百场公益演出,为职工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营造了城市文化的大众氛围,陶冶了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南通城市品位。41年来,直接参与“濠滨夏夜”舞台活动的文艺骨干、积极分子近4万人次,先后联合5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一起开展活动,共筹办了1900多台次展演活动,编排、组合、演示了1.5万多个宣教文体节目,观众人数达600多万人次。
准确捕捉职工心跳,激情演奏时代主旋律,是“濠滨夏夜”长盛不衰的一大“秘诀”。翻阅“濠滨夏夜”41年的节目清单,仿佛翻阅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1年的变迁轨迹,时代烙印清晰而又亲切。从国门初开、企业改制、民工进城、文明创建到和谐社会,主题与时俱进,但“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百姓最关心的身边事”的追求却始终未变。41年来,“濠滨夏夜”润物无声。这个“草根舞台”演绎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中又一道靓丽风景。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
服务职工的精神家园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北中轴线核心路段中山路上的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是哈尔滨著名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经历数十年发展后,功能不断完善,设施设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把职工作为服务的主体,以职工满意作为标准,坚持公益定位,打造公益活动品牌,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将文化宫建设成为职工的一方乐土和精神家园。
——坚持公益定位,将实惠送到职工手中。
文化宫积极打造公益活动品牌,以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现有的培训活动均为公益项目,所有活动场所均面向职工优惠开放,并为环卫工、农民工、城管职工等举行专场免费演出。依托电影城开展年度公益电影活动,推出职工免费专场电影,职工低价看大片活动;以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为主体,组织各类爱国主题红色电影观映活动,开展红色主题影评作品征集活动,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电影海报展。邀请名家名师举办职工公益大讲堂系列高端讲座,组织开展近20种公益培训课程。承办第五届全国职工书画展、东北三省职工灯谜大赛、交响乐品鉴会等系列化、品牌化的职工文化活动,举办冬泳活动、全市职工十华里长游比赛、端午节赛龙舟、全市职工新年音乐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打造职工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哈尔滨市职工家庭才艺大赛、公益电影放映季,还专门邀请劳模举办欢乐消夏活动。紧紧围绕时代旋律,承办哈尔滨市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战疫情·复工产”事迹汇报演讲大赛,“中国梦·劳动美·战疫情”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职工专题摄影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初心使命,向信仰敬礼”歌唱类优秀作品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职工传递正能量。2019年工人文化宫接待总人数约为3670人次/天,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职工人数约为2200人次/天。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建设职工服务新平台。
与社会文艺团体合作,借助社会资源,引入优秀演出项目。在引入音乐剧的同时,与省曲艺团、市歌剧院等文艺团体合作推出多个驻场演出项目。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建立职工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基地;与省艺术职业学院合作,成立“实习实训基地”,并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慰问职工文艺演出。同时,由年轻职工担任14个职工文体协会分会“秘书长”,参与和负责协会的公益活动,并成为他们在评职称时的“硬杠杠”。不仅使年轻人有机会走近职工、了解职工需求,举办的公益活动也变得“洋气”,吸引不少年轻职工来“打卡”。
此外,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举办书画摄影作品线上展、抗疫歌曲征集、云诗会、太极拳直播课堂、网上猜谜等活动,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职工文化活动的新路径。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构建高质量职工文化活动矩阵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1951年,总建筑面积52714平方米,是融合传统地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近年来,文化宫坚持以职工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始终秉承“精雕文化、用心服务”的工作宗旨,一手抓互联网文化活动开展,一手抓重点品牌文化活动组织,被全总、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4部门联合授予“文艺工作者深入职工创作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打造互联网文化宫。努力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文化宫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组织举办有创造力、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成都职工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课程设计瞄准直播和短视频平台,邀请专业院校老师提供编导、表演、美妆、拍摄技巧、短视频后期制作、IP运营等专业技能培训,惠及职工1000余人;举办职工直播带货比赛,吸引近10万人参赛。疫情期间,组织开展“新春家庭秀、才艺大比拼”活动,倡导职工线上才艺比拼,超过13万人次提交才艺展示视频,播放量超29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6600万人次。
——做精文化活动品牌。文化宫打造多元活动场地,举办周末文艺演出、播放公益电影、开展公益讲座等各项文体类公益活动及培训项目。近3年来,共举办文化活动1200场,累计直接参与职工群众50余万人次。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走进成都各区市县及对口帮扶村送文化送演出。组织“职工普惠·幸福快车”,走进企业、社区、产业功能区开展100场文艺演出,丰富百万职工的业余生活。组织开展摄影艺术家到省内脱贫攻坚重点区域进行采风活动,用独特的视角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举办“蓉城之秋·成都职工艺术之星擂台赛”“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文艺演出及书画摄影音乐作品征集展演,仅擂台赛30场就吸引5000多名职工登台表演。
——打造职工群众学习发展平台。文化宫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职工群众真正需要的培训和活动,提供“菜单式”定制服务。如先后组建成立了职工画院、职工文学院、职工合唱团、职工乐团、职工摄影俱乐部和职工曲艺团等职工群众团体,以院团为抓手,搭建多元化职工群众学习发展平台,开展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瑜伽、国标舞、书画、摄影、插花、声乐和器乐等公益培训;组织参加全国职工第五届微影视大赛,拍摄的微电影《相约明天》分别获故事类金奖、最佳编剧奖;组织参加“献礼新中国70华诞高歌奋进新时代”歌咏比赛,荣获一等奖;组织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合唱教育大会,荣获成人组混声二级合唱团银奖。
厦门市工人文化宫
深化职工文化公益服务
始建于1958年的厦门市工人文化宫,主动适应服务主体多样化的趋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秉持“从职工需求出发,让职工收获成长”品牌理念,精心打磨打造更立体的职工文化品牌。先后获评2017~2021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等。
——深耕细作,提高职工文化品牌含金量。文化宫精心培育职工文化品牌及拳头产品,如“职工春晚”市民点赞,“情系兄弟姐妹”慰问演出不断创新,“工体杯”海峡两岸职工业余羽毛球团体赛辐射两岸,“职工学堂”走进职工,“惠民‘职’通车”送优惠到职工身边,各项活动深受基层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喜爱。
以职工春晚为例,强调节目原创性、参与职工多元性,充分体现时代感,坚持与时俱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助力厦门金砖会晤、喜迎党的十九大、歌颂劳动光荣的优秀节目,并邀请外地优秀节目助阵,成为职工每年期待着的“年夜饭”。已运营14年的“情系兄弟姐妹”慰问演出,采用小分队形式把演出送进车间工地,送到来厦员工集中生活区。“工体杯”海峡两岸业余羽毛球团体赛自2010年起,每年有来自台湾、厦门50余支队伍,400多名职工参赛,已经成为厦门规模最大、汇聚海峡两岸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最多的群众基础性羽毛球赛事品牌。
——用心设计,拓宽品牌广度深度。在做强做响经典品牌的同时,文化宫不断推陈出新,挖掘职工文化新的需求点,孵化职工喜爱的新项目,让职工文化品牌矩阵更丰满更立体。开设职工文化大讲堂,聘请名家名师面向基层职工免费开设涵盖体育运动、文化艺术、健康养生等方面讲座,为职工搭建“全公益”“零收费”的普及型培训平台。近3年举办各类讲座计357场,参与职工14332人次。此外,推出职工广场文化季,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让五一广场欢乐不断、活动长新。
——聚焦主业,深化公益服务。文化宫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常年以公益低价收费回馈社会。厦门工人体育馆坚持常年开放,公益低价收费,坚持将最好的场地留给职工。每年接待职工80万人次,五大场馆在重大节日免费开放,每年优惠金额160万元左右,已成为广大职工喜来乐往的文体活动场馆;打造专业团队,为职工和职工子女提供多达16大类27个专业的文体培训,同时精心组织俱乐部、运动队、艺术团等。开办职工学堂,以全市职工特别是产业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利用文化宫文化艺术、体育技能的阵地优势,邀请专业名师,为职工提供主题丰富、内容新颖的短期培训课程,多方面提升职工文化素养和体育素质,年培训职工4万余人次。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
“三位一体”筑起精神“共富潮”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积极开展“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全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职工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从没有围墙的“学校和乐园”到15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再到分布有序的零距离公益文化服务点,海宁职工文化建设的每一次“蝶变跃升”和职工“触手可及”高品质幸福生活的背后,展现了海宁工会人以“奋勇争先”姿态争当示范表率勇筑职工精神文化“共富潮”的决心。
“中枢”阵地持续“走红”,5年实力圈粉无数。1400平方米的“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为喜好不同的职工免费提供各类器乐、茶艺、书画、棋类、瑜伽、皮贴画、太极拳、红酒品鉴、古玩鉴赏、手机摄影等20多项公益培训菜单。自2015年开设以来,活动“圈粉”无数。把职工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职工幸福指数的提升,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精准服务换发了职工文化阵地的新生机,也为实现职工精神共同富裕提供了崭新的舞台。从2016年的8628人次到2020年的3万多人次,5年间受益的“工粉”呈“螺旋式”上升,成为全市最活跃、最繁荣的文化活动中心,被职工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和乐园”。该品牌也先后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全省工会工作创新品牌和嘉兴市第七批机关服务品牌。
品牌下沉深度合作,15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全覆盖。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从2018年起突破现有场地资源,探索“解决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新路径,与全市12个镇(街道、区)总工会合作,将公益服务资源前移,品牌工作下沉,在全市成立了12个“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培训基地,为所在区域内的职工打造“15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培训基地的全覆盖,使基层的职工就近也能享受到工人文化宫高品质的公益文化服务。同时,指派12名联络员,每一个人负责一个乡镇,及时倾听职工需求,及时上报动态,快捷下输文化资源。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进一步深化了“15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的内涵,成立了首个区域性工人文化宫建设试点,“复制”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活动内容上墙,安排专人负责,每月定期为所在区域里的职工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及技能提升和各类体育赛事等服务。截至目前,海宁宫已向下输送各类公益文化服务400多次,就地服务职工近10万人次。
同时,海宁市文化宫将服务前移再前移,资源下沉再下沉,在企业中开展“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布点工作,让企业职工不出厂区也能享受高端文化服务,打通“三位一体”公益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段“神经末梢”。目前已在17家企业中开展了布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