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多优质长剧 根据时代发展调整创作方向
发布时间:2022-01-06 03:2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蕾  点击:1207次

【影视锐评】

作者:李蕾

近日,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摄制出品、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当代家庭生活题材电视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突破4000集,并计划向5000集目标挺进,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该剧自2000年11月开播,历经21年无间断,成为中国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且收视率、影响力、经济效益俱佳的家庭情景系列电视短剧。这一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也将长剧话题引入大众视野。

说起长剧,人们会想到的大多是《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等十几年前的作品,而近些年仍在播出的长剧却凤毛麟角。长剧需要雄厚的资金投入、长远的制作规划、长效的播出机制。在当下产业生态下,要几十年如一日沉下心来耕耘一部作品,非常困难。与中国当下电视剧生产拍完再播的主流模式不同,长剧大多采取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这样虽然可以更迅速地反映舆论热点、社会动态,及时根据观众意见和市场反馈调整改进创作,却对电视剧生产者的艺术功底、电视剧制作方的创作决心乃至电视剧工业化生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全成熟的电视剧工业体系应囊括一定数量的优质长剧。对于出品方来说,长剧在漫长时间内形成的巨大品牌效应,是一般体量的电视剧无法比拟的。长剧在培养作品与观众的约会意识同时,也加强了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的收视惯性和用户黏度。

怎样才能创作出优质长剧?分析《外来媳妇本地郎》,或可窥得一二。长剧应架构具有延展性的故事框架,为人物走向和关系结构留下广阔空间。《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创作者以广东普通人家康家两个老人、四个兄弟和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地域的媳妇以及亲朋好友、同事邻里之间的故事展开。作品设置的主要角色在职业、性格上都颇具代表性。每个人物都有善良的本质,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小烦恼,使不同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长剧要常演常新,还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创作方向。一开始,《外来媳妇本地郎》抓住“外来”与“本地”碰撞这个戏剧冲突点。这种设置表现了剧作诞生之初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地人涌入广东,参与那里的社会生活,广东人与外地人乃至外国人组成家庭的情况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矛盾和困惑。《外来媳妇本地郎》借助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剧形式,表现这一社会现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发展,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地域差距日益缩小,之前看似巨大的差别在现代人眼中已习以为常。创作者发现“外来”和“本地”的冲突设置已不适用于当下的收视氛围,转向寻找新的戏剧生发点。在展现康家内部的故事中,四个儿子生育了各自的孩子,这些诞生在世纪之交的第三代,展现出不同于父辈的生活理念,他们的视野更大,更具有开拓精神。创作者的视野还从聚焦家庭内部,延伸到昌盛街居民如何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共同迎接新变化、应对新挑战的故事。大到社会发展变迁,小到具体新闻热点、政策出台,该剧的剧情变化和现实趋势相辅相成,表现出宏大的文化视野。剧中的人物也伴随观众经历世事变迁,长大、成熟、老去。这正是长剧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进程式演绎生活、伴随式观看作品、养成式培养观众,打造影像生活史。

长剧还需持续释放正能量。纵观电视剧发展历程,那些靠奇观化的狗血剧情制造话题的作品也许播出之初,能吸引舆论一时的关注,口碑收视却往往高开低走,艺术生命力短暂。而长剧大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铺陈剧情,将生活中的美好善意娓娓道来。如《外为来媳妇本地郎》没有陷入用婆媳大战等刻意强化冲突、制造焦虑的窠臼,而是在老百姓细碎平实的日常中发现闪光点,展现生活温情的一面。这大大提升了观看舒适性,使作品细水长流,持续散发思想感染力。

中国需要更多优质长剧,树立更多电视剧品牌,这是当下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长剧不能局限于《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一种样态,还可以开发历史长剧、职场长剧等多种样态。不过,不管是哪种样态,都要求创作者耐得住寂寞,经受住考验,以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投入创作。唯有用热情和匠心浇灌,才能培育出中国电视剧百花园中花期长的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