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上市能否讲好商业化故事
发布时间:2022-01-14 03:07: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7758次

2021年12月30日,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汤”)在香港鸣锣上市。上市现场,商汤用与众不同的敲钟仪式,让资本市场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

  借助增强现实技术(AR),商汤打造了一个“AR云敲钟”环节,参与者用手机扫描特制邀请函上的二维码,就能在该邀请函上构建并映射出3D虚拟的AR敲钟现场,动动手指就可以亲自敲响上市的钟声,并获得专属的“商汤上市纪念限量版数字藏品”。上万人参与了该活动,体验了一下上市的感觉。

  逆风翻盘

  尽管开场仪式别具一格,科技范儿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仍然为商汤上市后的表现捏了一把汗。

  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被迫延迟上市,加之此前AI(人工智能)公司的上市之路颇为不顺、港股市场情绪较为低迷,因而,商汤股价会不会破发?AI公司能否收获资本青睐?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资本市场却给予了积极反馈,商汤上市后3个交易日股价翻倍,截至发稿前,总市值已突破2440亿港元。这不仅让担心商汤的人们松了一口气,同时也给港股和AI行业带来一丝暖意。

  “商汤希望用技术突破重新定义场景和模式,刷新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坚定地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将带来增量价值。他认为,当前的技术正快速拉近虚拟和现实世界的距离,商汤的人工智能就聚焦在虚拟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上,一方面推动现实世界的全面数字化,带来生产力的跃迁;另一方面将数字内容投射到现实感知中,增强生活的体验。

  事实上,这家头部AI企业的“逆风翻盘”是有迹可循的,其硬实力不容小觑。招股书显示,按收入计算,商汤是2020年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截至2021年上半年,商汤软件平台的客户数量超过2400家,其软件应用到超过4.5亿部手机和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中。2018年至2020年,商汤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4%,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6.5亿元,同比上涨91.8%。

  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商汤所处的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规模增速最快。艾瑞咨询预测,该领域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017亿元,细分赛道潜力巨大。因此,不管在行业中的地位还是未来的成长性,商汤都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克服困难成功上市并获得市场认可,对商汤来讲可能是一小步,但对AI行业而言则意义重大,商汤的“头雁效应”将带动更多硬科技企业投身资本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死磕”研发

  对商汤创始团队来说,公司建立之初谁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的成就,即使在现在看来,商汤仍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教授汤晓鸥领衔,实验室成员徐立、徐冰、王晓刚等人联合发起成立了商汤科技。就在公司成立前,该团队研发的DeepID深度学习模型,人脸识别准确率在LFW(人脸识别领域最广泛的测试基准)数据库上达到了99.15%,首次超过了人眼识别能力,在AI学术界引起轰动,而彼时Facebook的模型准确率为97.35%。

  这一研究立即引来了资本的青睐,IDG资本痛快地拿出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投资,可以说,过硬的科学家团队和科研成果构建了商汤的核心竞争力。

  “很难想象一群名校毕业生在7年前选择加入一个薪酬不高,连名字都未曾起好,甚至办公室都仅是一间商住两用房的创业公司。要说商汤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从床到办公桌只需要7秒时间,凝聚大家的是心中那一团火,对原创技术的坚持,对改变世界的渴望。”正如徐立所言,商汤拥有的业界顶级科学家团队以及浓厚的科研氛围具有一种魔力,吸引着行业人才纷纷加入,这也让商汤更加坚定走产学研协同的道路,坚持实施原创技术的战略。

  目前,商汤研发人员包括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3593名科研人员,占公司全体员工的三分之二。同时,商汤在各项全球竞赛中获得70多项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徐立说:“就像商汤标志设计中的‘商汤’两个中文字最为醒目一样,我们就是想告诉大家,方块字未来代表着原创高科技。”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研发意味高投入。2018年至2020年,商汤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45.80%、63.30%、71.21%,2021年上半年,商汤的这一数据更是达到107.3%,而科创板企业的研发强度大约在13%左右。体现在盈利水平上,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商汤剔除非经营性项目,经调整后亏损25.91亿元。

  “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徐立表示,高研发是平台化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艰难,但也一定要迎接挑战。

  事实上,这并不是商汤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痛点。虽说对于高投入属性的AI行业而言,资本市场应给予不同的估值方法和评价维度,但随着AI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在保证研发迭代的同时,如何找到投入产出以及盈亏的平衡点,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是商汤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

  做强平台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起点。从此次全球发售募资净额的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来看,商汤保持“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的初心,将以更充足的资金和底气支撑企业的技术路线。

  与其他AI公司不断寻找人工智能的落地场景不同,商汤的突破口在于平台化发展,通过创造人工智能底层的生产工具,为全行业实现AI赋能,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这或许也是其未来实现盈利的主要路径。

  所谓平台化的底层工具就是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由算力层、平台层和算法层3个部分组成。算力层以商汤自主建立的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为基础,整合了AI芯片及AI传感器,能够支撑对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的分析、训练和推理。这座位于上海临港、投资56亿元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初投入使用,设计算力为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

  这种级别的算力是什么概念?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研究院院长王晓刚介绍,从直观数据看,该平台建成后的算力可支持同时接入850万路视频,同时满足4个超2000万级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使用,1天内可处理时长相当于23600年的视频,该算力也将直接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基建”。

  AI大装置的平台层打通了数据平台、深度学习训练框架、深度学习推理部署引擎和模型生产平台,实现从数据存储、标注到模型训练、生产、部署、测试的全链路、批量化过程;算法层则整合了商汤的AI算法能力,通过与算力层和平台层的协同,将创新的算法模型开放给企业用户及社区开发者。

  “可以这样理解,区别于AI模型小作坊式的打造,商汤AI大装置更像流水线工厂,可以实现不同场景的算法模型的底层抽象,以模块化平台套件打造通用型服务平台,从而降低AI模型生产成本,使人工智能模型的工业级量产成为可能。”王晓刚表示,AI大装置是人工智能软件平台的基础底座,解决了AI模型工业化量产的关键问题之后,商汤科技“AI赋能百业”的目标将加速推进。

  目前,商汤赋能的业务领域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并分别开发了AI软件平台。徐立认为,商汤已走出了自己的商业化路径,其出路就在于通过降低AI模型生产成本,最终使商汤可以跨行业、低成本地让AI技术大规模落地,并实现商业化目的。这也是商汤经过多年投入为自己建起的技术“护城河”。

  如今,成功上市开启了商汤的新篇章,纵然外部环境多变,前路仍有未知,但这艘AI“方舟”将载着改变世界的梦想继续远航。